曾國藩:為人之道,不過“四知”

10-27

為人之道四知:知命、知禮、知言、知仁。——《曾國藩日記》

孔子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瞭解認識他人。

曾國藩把知命、知禮、知言,後面加瞭一條,知仁。

他把這四條奉為人生的準則,終生踐行,由此取得瞭輝煌的成就,成為近代立功、立德、立言的第一人。

知命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人們的富貴貧賤、吉兇禍福以及死生壽夭、窮通得失,乃至科場中舉、貨殖營利,無一不取決於冥冥之中,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種力量,即命運。

《易經》裡講 "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論語》裡講:"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在古人看來,一個人的生死存亡、富貴貧賤完全與高懸於天的命有關,絕非塵世蕓蕓眾生的力量所能改變。

曾國藩有三個女兒,為瞭女兒的婚姻幸福,他花瞭很大的功夫找人做媒,挑瞭些世傢、人品都不錯的公子當自己的女婿,但是誰曾料想,他女兒的結局都十分淒慘。

大女婿嫖娼酗酒,大女兒受盡冷落,29 歲去世。二女婿平庸懈怠,二女兒一生鬱鬱寡歡,三女婿是個花花公子,整天遊手好閑,對傢庭漠不關心,三女兒的孩子剛出生就不幸夭折。四女婿人品學問都很好,卻在 21 歲去世,留下四女兒帶著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獨守空房。

在個人的仕途上,曾國藩為瞭清王朝的延續,耗費瞭一生的心力,但是努力半生,卻發現清王朝還是大廈將傾,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將化為泡影。

這個就是 " 命 "。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費勁心思的可能是一場泡影,順其自然的可能水到渠成。種瓜得瓜乃是一廂情願,命運其實不可捉摸。

命運難測,卻並不意味著可以意志消沉。

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書信裡寫," 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盡人力所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 "。

意思是:盡人事,聽天命。

雖然知道大廈將傾,曾國藩卻並沒有放棄,他隻管做好自己能做的,至於結果如何就交給天命。

於是他一生辛勞,積極開辦洋務,強調 " 自強,求富 ",開辦瞭中國第一傢近代軍工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艘輪船、興辦起中國第一傢大型多功能近代工業基地、建立中國第一個翻譯館、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因為知道 " 天命難測 ",他反而不會患得患失,能夠踏下心來,放開手腳去做。這也成就瞭他在洋務運動中的突出貢獻,也讓他享有瞭 " 洋務運動之父 " 的美譽。

正如孔子說,君子要 " 樂天知命 "。

真正知命的人,對人間的事情持有一種通達的態度,他們努力爭取,卻也不對結果過分執著,他們明明熱氣騰騰地活在當下,卻還有一份不同尋常的灑脫。拋卻瞭患得患失的心情,他們反而能走的更遠。

知禮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一個 " 禮 " 字。" 國之四維 " 的禮、義、廉、恥中有禮," 五常 " 的仁、義、禮、智、信中有禮," 禮儀之邦 " 常常被用來代稱中國或稱贊中國文明。可以說,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之一。

《說文解字》中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上古時期,禮是敬神的宗教活動,但是後來,逐漸被當成一種社會規范。

社會靠的是禮來維系,知禮,就是懂得禮法,遵守社會規則秩序,然後才能立足於社會。

《禮記 · 曲禮上》說:"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最重要的是區分的功能,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職責和權力,在自己的權責范圍內行事,不能逾越。

比如你是官員,你的職責是服務人民,而不是以權謀私。要守規矩,這就是禮。

比如你是年輕人,公交車上碰到年紀大的就要讓座,要謙遜禮讓,這也是禮。

" 不知禮,無以立 ",這個立,是道德立不住,在人群當中沒法立足,以至於他的事業沒法立足。

比如一個開肉店的老板,他不遵守商人的界限,缺斤少兩,人們就不願跟他做生意。不守規矩,就是失禮。

這個肉店的老板對待顧客橫眉豎眼,口氣很沖,大傢也不願理他。不懂禮貌謙遜,也是失禮。

曾國藩一生恪守 " 禮 ",哪怕左宗棠和他再不對付,他也始終待之以禮,包容左宗棠的缺點,欣賞他的優點。別人問起西北的軍務,他也真心實意的說一聲," 我不如左 "。這是曾國藩的謙遜禮讓。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擁兵三十餘萬,有人勸他稱帝,行廢立之事,對他來說打進京城是易如反掌,他卻絲毫不為所動,這就是他的 "" 禮 ",他要恪守為人臣子的規矩,也因此避免瞭一次黎民百姓的刀兵之禍。

孔子說 " 禮之用,和為貴 ",隻有知禮守禮,這個社會才能秩序井然,大傢也才能和睦相處。

知言

傻瓜用嘴講話,聰明的人用腦袋講話,智慧的人用心理解講話。

人和人打交道,離不開語言的交流,如果不懂得分析辨別別人的言論,就無法認識瞭解他人,也就無法真正的成事。

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話有真話、假話、好話、壞話、空話、官場話、客套話、應酬話、口頭話 …… 立足社會,為人處事就要善於分析對方的目的、立場、態度,區別對待,以免弄巧成拙。

俗話說:" 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是草就有根,是話就有因。" 聰明說話是一門學問,善於聽話也是一種藝術。為人處世、說話、聽話都要有講究,否則會處處樹敵、事事碰壁。

清年羹堯案後,雍正打擊年羹堯的 " 朋黨 "。大臣史貽直為官清正,剛直不阿,但由於是年羹堯舉薦的,雍正也想收拾他。於是召他來問:你是否是年羹堯推薦的?史貽直答:" 薦臣者羹堯,用臣者皇上。" 一句話,塞瞭雍正之口。史貽直亦幸免罹禍。

曾國藩帶領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時,前期頻頻失利。幕僚寫好戰報,讓曾國藩過目,曾國藩見 " 臣屢戰屢敗 ",提筆改為 " 臣屢敗屢戰 "。順序顛倒後,未嘗勝利、一路敗北的戰況,變成瞭英勇奮戰,不屈不撓的戰況,收到瞭截然不同的效果。

說話是一門學問,能聽會說的人,一般運氣不會太差。

知仁

知仁,曾國藩自己解釋: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達者四達不悖,遠近信之,人心歸之。孔子所雲 " 己所不欲,勿施諸人 ",孟子所雲 "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 皆恕也、仁也。知此,則識大量大;不知此,則識小量小。故吾於三知之外,更加 " 知仁 "。

仁愛的人往往給人帶來快樂,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都是天地所生,同出一源頭。如果隻知道滿足自己的私心而不知道愛護他人,那麼就違背瞭天地大道。

戴震說:仁者,生生之德。

什麼叫仁,使得生命得以生長,得以發展,這就叫仁。

中國諺語有雲:不打三月鳥,不吃四月魚。因為三月雛鳥剛剛孵化,四月魚馬上要產籽,此時打鳥吃魚,等於讓它們滅絕。它們滅絕,人類的結局也不會太好。

仁,就是讓彼此的生命可以延續下去,可以生長下去。

人與人也是如此。論語裡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意思是,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貴自己首先就要富貴他人。大傢都得到發展,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自己成功別人也成功。

曾國藩一生致力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瞭全國的人才精華。

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他們爭謀職位。曾國藩一生舉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四十多人,其中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傢。

正是曾國藩不遺餘力的舉薦,換來瞭他們的真心擁戴。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別人好,別人自然對你好。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個 " 仁 " 字,那我們的社會也一定可以成為一個互利互助,彼此共贏的社會。

作者:佚名

來源:儒風大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