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高薪”年終獎 48.5 元,銀行究竟怎麼瞭?

03-01

在中國的過去十年中,請問什麼是最理想的工作,很多人的答案估計都是公務員,而和公務員不相上下的呢?估計有不少人都會選擇銀行瞭,仔細研究互聯網上的求職輔導資料,除瞭公務員考試之外最多的就是銀行業的考試瞭,銀行業的考試內容不僅有行策、申論,還有金融、會計、英語,難度比起公務員考試來說可謂隻高不低。在人們的心目中,筆挺的制服,體面的工作,幾乎是銀行業的代名詞,銀行業也一度被稱為最高薪的工作,以至於每到大學求職季,銀行的面試隊伍都是異常火爆。

然而,如今的銀行業似乎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繼 2016 年傳說中的 1.5 元年終獎之後,2017 年 48.5 元年終獎的消息再次爆紅網絡,但是據說這個還不是最低的,最低被倒扣的還有不少。而根據《證券日報》的報道,北京地區國有大行的應屆生月工資僅 3900 元,年終獎分文未有,這種數據出來,讓人不禁懷疑,銀行業到底怎麼瞭?

一、隻有年終沒有獎的銀行

最近,《國際金融報》發出瞭一篇報道,題目是《隻有年終沒有獎?銀行人的年終獎真有這麼淒涼嗎?》一文在朋友圈引發瞭刷屏效應,其引文是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支行櫃員在網上曬出工資信息,吐槽其年終獎隻有 48.5 元。

之後跟帖者眾多,甚至有其同事回復中,根據單位計算規則不僅沒有年終獎,還要從下個月工資中倒扣幾百元。還有銀行不僅沒有年終獎,福利被清瞭零,春節的過節費也被取消瞭。還有銀行的年終獎不僅沒有獎金,還要員工自己掏腰包買保險,完成銀行任務,這樣的年終獎放誰估計都不會好過吧。

同樣作為銀行業的一員,其實大傢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從各傢銀行的同學朋友處瞭解的情況是,相比於前幾年銀行業紅紅火火,年終獎幾萬幾十萬的發的時候,最近幾年的年終獎的確是少的可憐,是銀行經營業績不好嗎?

在那邊吐槽年終獎少的可憐甚至連影子都沒見到的時候,我們看到瞭另一組數據,各大商業銀行發佈的年報顯示基本都完成瞭各自董事會制定的利潤目標,銀行的收入依然不低。更有說服力的是,2 月 27 日,根據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首次突破 250 萬億元,達到 252 萬億元,同比增長 8.7%。與 2012 年末的 133.6 萬億元相比,五年間資產規模增長瞭 88.6%。

這種東邊日出西邊雨,一面賺錢,一面哭窮的情況到底是在鬧哪出?

二、摔下神壇的銀行究竟發生瞭什麼?

其實,所有銀行業的人都知道,銀行的這種情況不是今天一天出現的瞭,早在 2015 年銀行業就出現瞭一定的問題,從 2004 到 2014 的十年間可謂是商業銀行的黃金十年,銀行的業績是突飛猛進,借用那時候一位銀行行長的說法,銀行實在是太賺錢瞭,利潤高的都不好意思說瞭。

那個時候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各種投資的瘋狂拉動,銀行如同坐上瞭火箭一般的瘋狂發展起來,當時除瞭工農中建交等五大商業銀行之外,其他的 12 傢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都紛紛借助對公業務的發展機遇,在各個地方高歌猛進,很多銀行用兩三年的時間就借助高速的對公業務取得瞭競爭對手十年都沒有取得的業績,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傢商業銀行自然是開心的發錢瞭,感覺年終獎發少瞭都對不起賺的那麼多錢。而各地的城商行、農商行、信用社、村鎮銀行也都是分到瞭一杯羹,發展的都很不錯,當時出現的情況是,國有大行工資最低,股份制商業銀行高於國有大行,城商行大於股份制商業銀行,農商行大於城商行,收入最高的反而是信用社和村鎮銀行,於是這個時代可謂是銀行業的黃金時代。

但是,轉折點卻出現在 2015 年 :

一是對公業務的日益困難。2015 年開始各傢商業銀行都明顯的發現瞭對公業務不好做瞭,傳統的銀行大客戶各地的地方政府、各個大型國有企業、地方龍頭民企的業務都開始快速萎縮,究其根源在於從 2008 年之後日益高昂的政府及企業債務水平,由於債務利息越來越多,這些大機構也都沒辦法繼續通過商業銀行對公融資瘋狂貸款瞭。對公業務的減少,對於網點眾多的大型國有銀行和郵儲銀行來說也許還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網點沒有那麼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來說日子可就沒那麼好過瞭。

二是對私業務的互聯網直接沖擊。2013 年開始,餘額寶的橫空出世可謂是給商業銀行敲響瞭喪鐘,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在對私業務領域以極低的利息吸收存款,再在對公業務領域以高利率房貸的存貸利差模式被根本性顛覆,由於餘額寶的隨存隨取模式,再加上遠高於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十倍的收益水平,讓所有人恍然醒悟原來銀行一直在悶聲發大財?這就導致瞭所有人都開始一發到工資就把工資往餘額寶裡面轉,雖然餘額寶作為貨幣基金其投資標的依然大部分還是銀行存款,但經過餘額寶轉化的存款其成本可比銀行之前低息吸納的儲蓄存款高多瞭,這對商業銀行的對私業務來說可謂是當頭一棒。

三是零售業務的互聯網習慣改變。如果說餘額寶沖擊的僅僅是銀行的成本的話,那麼移動支付則是在革銀行的命瞭,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支付工具的興起,讓大多數人的金融習慣被顛覆,由於移動支付日益發達,銀行取款似乎已經成為瞭一個可有可無的業務,除瞭少數老人依然對櫃面現金業務有所依賴之外,大多數個人金融業務都被互聯網所改變,如果要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可以瞭,如果要儲蓄之前說過有餘額寶呢?如果要短期貸款,不用麻煩去辦信用卡瞭,花唄、借唄就能解決。如果要買理財,支付寶等互聯公司的軟件多得是,而且操作極為方便,這種個人金融習慣的徹底變革,對於銀行來說其最大的基礎人群櫃員的意義開始消失瞭,很多人必須要面對高櫃轉低櫃(從有玻璃隔開的櫃臺到普通櫃臺),櫃面轉營銷的轉崗,這讓原先擴張期間大量招人的銀行底層員工很多都失去瞭其工作的價值。

四是創新金融業務的逐漸從嚴。在銀行中還有一類很賺錢的業務,這就是所謂的創新業務,一般是金融市場、投資銀行等業務類型,這些資本市場業務作為高利潤的業務部門也曾經是銀行高薪的集中地,然而隨著監管政策的日益從嚴,很多所謂的金融創新的外衣被剝去之後,資本業務的高風險就被暴露出來,於是很多銀行開始瘋狂的做合規,雖然合規是做起來瞭,金融風險也幸好沒發生,然而收入可就不好看瞭,所以這也導致瞭今年銀行業收入普遍下滑的根源。

銀行業到底怎麼摔下神壇的?究其根源就是原先粗放的賺錢方式,存貸利差單一的盈利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互聯網的發展和變化,銀行像一個個行動緩慢的巨人被互聯網企業打的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正如馬雲那句經典名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誠然,銀行現在已經被改變瞭,甚至正在被顛覆,銀行業幾乎已經無險可守,如果不能真正正視現在的問題,銀行的苦日子可能才剛剛開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