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學區房還是帶孩子環遊世界?

10-27

" 帶娃環遊世界 " 引發吐槽

最近有篇網文深深刺痛瞭人們的神經——《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瞭你 800W 的學區房》。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對年輕夫妻,給自己五歲孩子寫瞭一封信,信裡說沒有讓自己的孩子上 3 萬元一年的早教班,也沒給孩子上 8 萬元一年的雙語幼兒園,未來也買不起 800 萬元的學區房,但是他們願意辭去工作,帶孩子一起去 " 環遊世界 "。

文章中每一幅精美圖片之後都附上一句話:墨西哥城瓜達盧珮聖母堂,想讓你懂得貧窮的邊緣;耶路撒冷哭墻,想讓你明白,虔誠的人們在期待著靈魂深處無盡的救贖;墨西哥太陽金字塔,想讓你瞭解,種族間的沖突與融合千年以來綿延不休;黃石公園,你看到慢吞吞的野牛,一觸即發的沸水熔漿,看到瞭五彩斑斕的清澈水面;在華盛頓,你在林肯紀念堂裡第一次聽說瞭黑人、奴隸制和種族歧視 ……

天啊,足夠多瞭,就是這 40 句 " 想讓你知道 "、" 想讓你看到 " 深深地刺痛瞭一群人,而文章結尾他們卻說 " 我們的旅程還在繼續 "。

先是一位專欄作傢毛利聽出瞭這篇網文的 " 不協調音 ",她稱自己 " 頓時氣炸瞭 "。她嘲諷道:" 買 800 萬元學區房是庸俗,帶小孩環遊世界就不庸俗瞭?"

然後是一位兒子 3 個月大就離婚的單身母親,幾乎憤怒瞭—— " 沒有學區房,也沒法環遊世界,我就該跟孩子道歉嗎?"

這位單身且辛苦帶娃的母親說:" 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完美的童年,然而每個人有不同的經濟實力和資源,教育理念也大相徑庭,構建的童年必然有著天壤之別,沒有任何標準可作衡量,任何走心的付出都值得尊重,選擇與你能力匹配的都是最好的愛。"

接著,名為 " 莫講 " 的自媒體,把吐槽升華為理性的分析。文章認為,這種勵志文是 " 雞湯 ",而且很可能是有商業利益驅動的 " 毒雞湯 "。

" 買不起 800 萬元的學區房並不可恥,因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真正可恥的,是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有錢人,他們為瞭炫富,為瞭流量,為瞭粉絲,為瞭打賞,完全不顧窮人的實際情況,就忽悠窮人辭職去環遊世界,這才是最可恥的。"

這些廣泛的爭議、吐槽,正是反映瞭當下人們對教育理念的巨大分歧。我們該如何反思當下的教育?該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

反思之一:應試教育並非全部

就《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瞭你 800W 的學區房》這篇文章表達的主要思想而言,應該看到其 " 正面 " 的一面。它提醒我們認識應試教育的不足。

買學區房、上培訓班、考個好大學、再找個好工作,未來爭取成就一番事業,這是絕大部分傢長對孩子的期待。

這個期待無可厚非,很多傢長正是通過一層一層的應試教育闖關奪寨、擠上 " 獨木橋 ",才在大城市有瞭立足之地,他們當然也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復制這條 " 成功 " 之路。在中國當下,優秀的教育資源仍然是稀缺品。如果傢庭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通過購買 " 學區房 ",這條路也許更好走些。

但是,這些傢長應該仔細思考一下,他們如今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業人士,在社會擁有自己的一個位置,僅僅依靠的是那個大學牌子嗎?顯然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還有其他的因素。

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周邊的同學、朋友、同事,你就會發現:當年那些在學校考試成績強於你的同學,如今在生活的美好程度、自由程度上可能並不如你;身邊很多同事、朋友生活美滿、事業成功,可是他們並非名牌大學畢業。

這就說明,對於一個人的一生成長來說,學校提供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把孩子的全部人生押寶於 " 學區房 " 也是遠遠不夠的。

反過來說就是——年輕的父母們不要把所有的 " 教育 " 重任都寄托在名牌小學、名牌初中、名牌大學上,教育無法承受如此的 " 重擔 "。

一方面,當前教育體制尚有不足之處,能夠提供的教育並不完善。

學校主要提供智力方面的教育。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創造力、想象力、註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等方面。創造力、想象力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然而這兩方面的素質培養在當下的學校教育中是被嚴重忽略的,因為對這兩項能力的認同、判定具有主觀性,無法通過標準化的考試體驗出來。

怎麼辦?隻能通過傢庭教育來彌補這個短板。

另一方面,傢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傢庭教育。

這主要體現在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上,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意志、興趣、性格、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多數孩子的智力水平是相近的,決定孩子未來不一樣的人生——主要還是非智力因素。

在國外,非智力因素也被看作一個人成功的關鍵。美國教育傢卡耐基就說:" 一個人的成功,隻有 15% 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 85% 則靠人際關系和他為人處事的能力。" 這 " 85%" 所指的正是非智力因素。而這些素質的培養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更離不開父母的引導、熏陶。

所以,僅僅學校提供的應試教育,並不能滿足孩子成長發展的全部需要。

反思之二:傢庭教育不等同 " 見世面 "

由上面的反思,我們知道傢庭教育很重要,但是傢庭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不應該把傢庭教育等同於簡單的 " 見世面 ",更不能等同於為孩子拼命花錢。

《新京報》刊發的評論員文章也指出:" 不管是 800 萬買學位房,還是帶孩子環遊世界,都表明瞭現在很多人育兒費時又費錢。但不論是花費數百萬環球旅行式的教育投入,還是 800 萬學區房式教育投入,這些建立在高額投入上的教育競爭,是否真的符合教育價值與理念?"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有很多傢長,他們會制訂一個詳細的 " 計劃表 ",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盲目地讓孩子 " 增長見識 "。例如:這個星期日去 " 玻璃博物館 " 參觀;下個星期日正好達利畫展來到中國,也要去看一下;再下周則是 " 汽車博物館 "。

殊不知,傢庭教育一定要懂點教育心理學,從興趣出發才有效," 填鴨 " 是無意義的。

應先把傢裡《玻璃器——璆琳瑯玕》這本書拿給孩子看,如有興趣就去 " 玻璃博物館 "。如果沒有興趣,為什麼要讓孩子去 " 受苦 " 呢?至於達利嘛,難道不怕 " 猙獰 " 的 " 超現實主義 " 會把孩子嚇壞;如果米羅、畢加索來瞭,看看也無妨,達利還是等孩子長大後再研究吧。

事實上,很多重要的傢庭教育是不需要花錢的,但一定是要花費父母的時間、精力、耐心和智慧。

以創造性思維訓練方面的傢庭教育為例。

可以和孩子共同編故事。孩子晚上經常吵著要聽故事,可以利用身邊的事情編簡單的故事,鍛煉他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瞭解孩子的世界。

最方便的模式就是 " 某某歷險記 " 這樣的主題,這是一個延綿不斷的框架,可以把生活中所見、你想對孩子說的話等任何你希望表達的內容都放進去。操作起來,可以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參與。例如:" 他們在大森林裡遇見瞭誰 "、" 這時誰傳來奇怪的聲音 "。孩子們的思維沒有束縛,通常非常具有發散性,可以決定故事的發展。

此外,同一種玩具可以有多種玩法。例如普通的積木,可以打破立體結構的常規玩法,變成平面圖形;可以和動物模型一起搭 " 動物園 ";可以和橡皮泥結合搭建更復雜的結構(教堂等)。總之,任何一種玩具都可以創造性地嘗試新的玩法。

以上這些對孩子的傢庭教育,幾乎不需要花什麼錢,也無法曬出 " 高大上 " 的圖片,但對孩子的成長卻非常重要。

反思之三:教育應該回歸本質

不論何種方式的教育,也不論傢長們傾向何種教育理念,都應該最終反思一個問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 " 育人 ",培養真實、獨立、理性、身心健康的人。

易中天今年 5 月在 " 廣東中山基礎教育論壇 " 談瞭一段話,也同樣回答瞭這個問題。他說:" 我堅決反對‘望子成龍’,而應該是‘望子成人’,成為真正的人。"

如果偏離瞭 " 育人 " 這個本質,孩子就不是健全的孩子,輕則帶來生活的困擾,重則是人生悲劇。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2016 年 2 月份 "18 歲史學天才林嘉文自殺身亡 "。一個高中生,出版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被捧為天才,卻因憂鬱癥自殺。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瞭?

他在遺書上這樣寫道:" 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瞭。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瞭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這是一個孤獨、憂鬱的孩子,也是一個順境中被捧殺的井底之蛙。

如果除瞭歷史,他再瞭解點自然、科技、藝術、文學,他的思維會更加多元;如果除瞭研究學問,他再去踢足球、談一場戀愛,他會知道人生的豐富性和多種可能性。如果他再懂得 " 可以和歷史序列中的人成為朋友 ",那也就不會感到孤獨。這是一個缺乏挫折教育帶來的悲劇。

類似的悲劇還有:最近小有成就的創業者蘇享茂,被網站結識僅幾個月的前妻敲詐致死,成為社會廣泛關註的熱點;再遠些,90 年代清華大學學生朱令兩次被身邊的人投毒,至今兇手逍遙法外,而她自己成為植物人。

蘇享茂對身邊人對自己財產的貪婪沒有警覺;朱令對周圍熟人對自己的嫉妒以及憤恨沒有警覺。蘇享茂、朱令都是智力超群的人,可是在非智力因素上有欠缺,遇到瞭惡人後便釀出悲劇——其根源是教育的缺失。

相反,如果遵循 " 育人 " 的教育本質,成為一個合格的 " 人 ",難道找不到好工作?難道不會有幸福快樂的生活?

所以,信奉教育的本質是 " 育人 " 的傢長就應該少些焦慮,多些自信。

短評

人生的三種教育

我們的一生大概會接受三種教育:第一種是以父母為主的傢庭教育;第二種是傳統教育體制帶給我們的學校教育;第三種是 " 自我教育 ",即個人主動地從社會、書籍、別人的人生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

" 自我教育 " 相當於 " 終身學習 " 的概念,是孩子長大到一定階段才具有的能力。在這之前,孩子無時不刻面對前兩種教育。然而,當下中國教育面臨的現狀是:傢庭教育不足,學校教育畸形。

如果父母意識到傢庭教育的不足,肯獨立自主、因材施教、投入更多高質量的陪伴於孩子,這個狀況就可以改變。

學校教育方面,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話題,恐怕一朝一夕難以改變。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傢庭,通過買 " 學區房 " 可以在應試教育中處於一定競爭優勢地位,但一定要明白——不可因此而忽略、放松瞭更為重要的傢庭教育。

沒能力買學區房的傢庭怎麼辦呢?可能你的孩子隻是在學校教育的環節中落後別人傢孩子,但是傢庭教育這個環節不要輸給瞭別人。過去不識字的老太太都會教育子女:" 別人富時你給他一頭牛都不會理睬,別人窮時給他牛毛都重要。" 相信你也有能力給孩子良好的傢教。

此外,人生還有 " 第三種教育 ",如果抱著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態度,你的孩子一定會後來居上。

在我們身邊,通過 " 自我教育 " 改變命運的人其實很多。

例如筆者一個 "70 後 " 朋友,初中時厭學,上瞭中專。中專畢業就參加工作,工作幾年後開始進修大專文憑;同時,他還參加本科自學考試,幾年以後拿下本科文憑。之後,他自學法律,幾年後連續兩次奮戰律考,在工作後第十年獲得律師執照。在這期間,他本職工作方面也沒落下,曾被評為 " 上海十大傑出青年 "。

如今他是基建工程領域小有名氣的律師,同時是多個創業項目的老板。

這個事例充分說明,憑藉執著的信念、持續的努力、清晰的目標、經常的反思與精進,個人的命運就可以改變。學區房、環球旅行——還重要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