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割眼袋穿花衣打王者榮耀,談笑間身價飛過 10 個億

10-27

馬東的一生,似乎都離不開一個 " 說 " 字:

他的父親是馬季,中國最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傢,雖然馬東 " 沒有學過一天相聲 ",但從小就對說話的藝術耳濡目染;

在湖南電視臺和央視時,馬東主持的節目都跟 " 說話 " 有關,比如《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比如擔任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總導演;

2014 年,他遇到瞭稱得上現象級節目的《奇葩說》。

這一次,不僅 " 說法 " 不同瞭,馬東的人生也被分割為兩部分:

《奇葩說》之前,他是馬季的兒子、央視主持人和制作人、最早一批脫離央視體制的下海者;

《奇葩說》之後,他成功轉身,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商人。

" 世道變瞭,你來我這吧 "

馬東第一次聽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 原來叫內容 ",是 2012 年底。

在一個咖啡館裡,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向馬東拋出橄欖枝,咱們給你起個 title 吧,叫 " 首席內容官 "。

三個月前,馬東離開瞭供職 11 年的央視。

在這之前,馬東就註意到,2009 年到 2011 年,北京地區黃金時間的電視開機率從 70% 下降到 30%。他意識到這個行業 " 從根上發生瞭巨變 "。

之後,王凱、羅振宇、張泉靈等央視知名主持人先後出走,更早之前還有崔永元、黃健翔等,成為傳媒生態變革的時代群像。

首席內容官是幹什麼的?馬東的職責主要是兩部分:電視節目版權采購,自制內容策劃——這也是當時的視頻網站競爭最激烈的兩個領域。

當時的市場上,已有 " 網絡視頻第一股 "樂視,剛剛強強合並的優酷土豆,風頭正盛的 56 網、PPS、搜狐等強手林立,2010 年才成立的愛奇藝還是個後生。

愛奇藝選馬東,確實選對人瞭。

在電視行業浸潤多年的馬東是個內容信徒,始終信奉優質內容的核心競爭力。

在版權采購方面,馬東一擲千金,以天價拿下《爸爸去哪兒》《來自星星的你》等熱門電視節目獨播版權,迅速為愛奇藝打開瞭市場。

在自制內容方面,搜狐的 " 夢工廠計劃 " 成就瞭《屌絲男士》,優酷的 " 優酷出品 " 捧紅瞭《萬萬沒想到》,而當時的愛奇藝在這方面一直乏善可陳。

2014 年,馬東開始發力彌補這塊短板——宣佈啟動 " 愛奇藝工作室戰略 " ——邀請優秀內容創作者以工作室模式加入愛奇藝。

他的方式是 " 挖墻腳 "。

馬東從優酷挖來《曉說》主持人、自己的哥們高曉松,從搜狐挖來視頻總裁劉春,在愛奇藝首批成立馬東、劉春、高曉松三大工作室,握著近三十檔自制內容項目。

他還挖來瞭央視新銳導演牟頔。兩人初次見面是因為談央視一檔節目版權,第二次見面時,馬東就對她說:" 世道變瞭,你來我這吧。"

不久,無法再忍受 " 央視觀眾看不懂真人秀 " 的牟頔就帶著 20 多人的專業團隊加盟愛奇藝,成為馬東工作室的關鍵人物。

" 馬東念廣告我能聽兩個小時 "

《奇葩說》是馬東工作室的作品,它最初的創意誕生在酒桌上。

一次喝酒時," 所有的事情都要和你爭論 " 的高曉松對馬東說,咱倆這樣的人應該做一個大噴子選秀節目。

喝完酒第二天,馬東就對團隊制片人牟頔提出這個想法,至於怎麼做,他全權交給牟頔負責," 看你們喜歡 "。

80 後的牟頔早已厭倦瞭主旋律,她帶著這個 90 後占多數的團隊,瞄準同樣活躍於網絡的 " 泛 90 年後 " 用戶,希望傳遞出描摹這個群體特征的 " 真實與多元 "。

2014 年 11 月 29 日,在華人圈尋找 " 最會說話的人 " 的《奇葩說》正式亮相愛奇藝,並在片頭打出瞭 " 請在 90 後的陪同下觀看 " 的字樣。

割瞭眼袋的馬東穿著花花綠綠的西裝,坐在一群花枝招展、個性鮮明的年輕 " 奇葩 " 當中,敲著木魚掌控全場,絲毫不顯得違和。

他的兩邊,是中國最會說話的兩個名人——將 " 說話之道 " 寫成書的蔡康永,以及在《曉說》上侃遍古今中外的高曉松。

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買房 or 不買房哪個更幸福,領導傻 X 要不要告訴他 …… 這些人辯論的都是時下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戀愛、婚姻、職場,金句頻出,語不驚人死不休。

《奇葩說》火瞭。

在播放量上,《奇葩說》位列當年一季度網絡自制綜藝第二名,話題討論熱度也屢次登上微博娛樂話題榜。

廣告表現上,5000 萬的廣告冠名費讓《奇葩說》榮登當時互聯網綜藝節目的冠名之最,第二季廣告客戶投放更是破億——當時馬東引進的《爸爸去哪兒》,網絡廣告費也不到 1 億。

談到《奇葩說》商業上成功的原因,牟頔說瞭兩句話:

第一," 你看不慣 90 後喜歡的東西沒有關系啊,反正你會死。" 這也是牟頔用來打動品牌商的話;

第二," 我們討好 90 後的程度,比討好我們客戶的程度更甚 "。

至於如何討好 90 後,馬東從更專業的內容經濟角度也說瞭兩點: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夠跟他們產生共鳴、共振,能不能進入他們的語態——以自我為中心的 " 四自 ":自戀、自信、自嘲、自黑;

第二,進入他們語態的同時,會不會生產他們沒有想到的東西,內容的東西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用戶永遠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你隻有做出來瞭,他才會喜歡你。

《奇葩說》也因此獲得瞭一個特權——赤裸裸打廣告卻不招人煩——因為廣告已經成為節目語態的一部分。

時尚時尚最時尚、國民時尚品牌美特斯邦威,狂拽炫酷吊炸天的東風標致 308s,快到讓你飛起來的 vivo 智能手機 …… 馬東一本正經地念出這些誇張諂媚接地氣的廣告語。

有觀眾說,聽馬東念廣告我能聽兩個小時。

繼續討好 90 後

" 這個公司裡很多人來來走走,隻有兩個理由要離職,我不攔著:一個是因為傢庭原因,第二個是要創業。" 龔宇在愛奇藝說過這樣的話。

在 " 給愛奇藝內容方面做出極高成就和巨大貢獻 " 之後,馬東成為龔宇那句話裡的第二類人。

在愛奇藝,雖然工作室模式給瞭馬東很大的內容創作空間,但還遠遠不夠。

" 視頻平臺是一個橫向發展的機會,但是做內容是縱向發展,內容第一。" 馬東認為,做垂直內容的人,獨立用公司形態去做,效率會更高,而平臺要兼顧整個佈局。

於是,馬東選擇瞭內容創業,這也是時下媒體人創業的趨勢。

2015 年 9 月,《奇葩說》第二季最後一期播出的前三天,在一場 " 隻有 90 後才能參加 " 的發佈會上,馬東宣佈 "米未傳媒" 成立,牟頔和《奇葩說》商務總監劉煦為合夥人。

公司名稱來自英文 "me" 和 "we" 的組合——這是年輕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兩個詞。

對於創業的要素,馬東說瞭三點:身邊有人,兜裡有錢,腦子裡有主張。

有瞭《奇葩說》這塊金字招牌,這三點他都不愁。

第一是人。

馬東帶走瞭《奇葩說》制作團隊,還簽下瞭節目成功捧紅的馬薇薇、范湉湉、肖驍等 " 奇葩 ",幾乎是原班人馬。

此外,馬東也繼續跟老東傢保持戰略合作關系——《奇葩說》第三季和第四季的網絡獨播權都給瞭愛奇藝。

第二是錢。

自立門戶,馬東最不缺的就是錢,比較難的隻是選擇拿誰的錢。

出於背書的考慮,馬東接受瞭李開復創新工場的首輪投資,因為其持續關註 " 新人群、新渠道、新內容 " 三大要素,在 90 後娛樂、內容領域,創新工場已經投資瞭數十個項目。這與米未的定位非常契合。

第三是想法。

從公司的名字就能看出,米未傳媒將沿著《奇葩說》開辟的戰場,繼續 " 討好 90 後 "。

在戰略上,馬東為公司設立的願景是——構建互聯網內容垂直生態系統,也就是圍繞內容進行上下遊的佈局。

例如,提供藝人經紀服務的 " 愛米未 "、由《飯局狼人殺》衍生出來的遊戲 APP、微信公眾號朝陽公園東七門、甚至米未小賣部,也都沿著馬東說的 " 內容垂直 " 的佈局向縱深鋪開。

其中,每天 6-8 分鐘音頻、198 元年費的口才培訓節目《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FM 上線一天銷售額就破瞭 500 萬。

這些都是馬東所說的內容的表現形式,而他對於好內容的判斷標準隻有一個: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圍內、在何種時間維度上,觸達更多的人心。

做內容,錢太多不是好事

有一段時間,馬東覺得米未 " 已經不是最初想象的米未瞭 "。

將近 4 億,是《奇葩說》第四季的冠名金額,再次刷新網絡綜藝的廣告招商紀錄。

然而,與以翻番速度上升的廣告費不成正比,《奇葩說》第四季播放量僅為 6 億——第一季播放量是 2.6 億,第二季為 6.2 億,第三季是 7 億。

同樣不成正比的是口碑——《奇葩說》豆瓣評分第一季 9.1、第三季 8.6,第四季僅為 7.7 ——即便高曉松和蔡康永手牽手的出場也沒能挽回頹勢。

除瞭《奇葩說》第三季和第四季,米未還推出瞭迎合年輕人胃口的《黑白星球》《拜拜啦肉肉》等網絡綜藝節目,也都紛紛折戟。

盡管成立之初就將垂直內容作為公司的方向,但橫向擴張的誘惑還是太大瞭。

" 市場狀況這麼好的時候,如果你保持收縮狀態,那你就辜負瞭時間點。" 即便馬東每天告訴自己,不要賺那麼多快錢,不要橫向發展," 但是你無意識的會推動自己說我可以的,我團隊這麼大瞭,做兩個節目是做,做四個也是做。"

走過彎路,馬東總結出經驗:" 嘗試過不同類型節目之後,發現自己更擅長哪一類型,更得心應手。但其他類型的節目需要從底端開始重新積累。"

他還悟出一個真理:在內容這個行業,錢太多不是好事。

" 先有想法,找對人,再搭團隊。" 馬東和團隊重新確認瞭垂直發展的方向,並放棄瞭其他低效率和低利潤率的節目。

在發展策略上,團隊也做瞭改變——留給新節目足夠的時間去成長,直到能承擔與之匹配的商業壓力,而在這之前,米未自己養著,不接受廣告主的錢。

《奇葩說》第五季能不能保持水準?下一個爆款什麼時候推出?對於觀眾最關心的兩個問題,馬東也無法保證。畢竟做內容,不確定性太大瞭。

馬東對米未的規劃是:

第一階段完成原始積累,做一個好的內容公司,這樣才能夠有持續生產好內容的可能性;

第二階段完成資本化,這時候內容創作可能會遇到瓶頸,就從一傢內容公司向媒體公司轉型。

去年獲得基石資本的 A 輪融資後,米未當時估值為 20 億,500 多萬註冊資本翻瞭近 380 倍,現在應該更高。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馬東在米未的持股比例為 46.03%,身傢接近 10 億,現在同樣應該更高。

娛樂至死?

許知遠問馬東:你喜歡這個時代嗎?

馬東連續回答三次:喜歡,喜歡,喜歡。

許知遠不甘心又追問:真的沒有一點抵觸嗎?

馬東又連說三次:沒有,沒有,沒有。

在前段時間大熱的許知遠采訪馬東的視頻裡,這段對話和畫面語言讓筆者印象深刻。

有人說,馬東正在娛樂至死和保持底線之間走鋼絲。

馬東的回應是,娛樂就是本質。

不可否認,《奇葩說》是有思想性的,連挑剔的許知遠老師都在這一點上給瞭正面評價——節目裡的那些辯題看似荒誕,但討論的都是一些永恒價值的問題。

盡管米未追求的 " 不止是有趣 ",但馬東多次說,娛樂性仍然是《奇葩說》的第一追求," 隻有做好純粹的娛樂節目的前提下,才能生發出其它的衍生效果 "。

有人說,馬東回答許知遠時連用三個 " 喜歡 " 和 " 沒有 ",表現瞭他的心虛和遲疑。

是啊,馬東也是年少時愛讀《紅樓夢》、曾經主持過《文化訪談錄》的人。

但是對於馬東來說,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時代,或許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做的是這個時代的生意,就是要 " 討好 90 後 "。

作為這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說 " 不喜歡 " 顯得太矯情和虛偽,更何況這樣會得罪《奇葩說》的觀眾們。

所以,馬東堅決跟許知遠劃清瞭界限—— " 我沒你那麼自戀 "。潛臺詞也許是:我不是你們精英陣營的,我和我的《奇葩說》觀眾是一邊的。

馬東說,自己的底色是悲涼,隻有新鮮感能覆蓋這層悲涼。或許,用 " 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 這個詞來形容他更貼切。

悲涼之所以是底色,在於他善於接受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無從反抗;而樂觀,是因為他能接受現實並融入環境,最後發現這樣似乎也不算太壞。

這一點跟許知遠剛好相反。

許知遠一直在跟時代較勁,而馬東則善於在其中尋找機會。就像玩《王者榮耀》,或許馬東並不覺得這個遊戲好玩,但作為生意人,他必須瞭解自己的受眾喜歡的東西長什麼樣。

所以,許知遠們會成為文學傢、藝術傢、社會公知,而馬東們,更容易成為好的生意人——你隻有先認可這個東西,才能坦坦蕩蕩掙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