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 教授
" 開路的先鋒,要打破舊的規則 " ——《苦行僧》 GAI
1998 年,那是中國房地產的 " 風陵渡口 "。
國務院的一紙文件 ——《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國發〔1998〕23 號)隨即終結瞭新中國成立以來,實施近半個世紀的 " 住房分配 " 制度,開啟瞭一個波瀾壯闊的 " 造富 " 時代,同時,亦造就瞭一個龐大的 " 有產 " 階層;
如今,中國的房地產就猶如一輛超速狂奔瞭 20 年的車,再度來到瞭命運的 " 渡口 ";
當下,擺在政府面前的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像前些年那樣,繼續小修小補、敲敲打打,能撐一天是一天。
第二條路,把車子徹底砸瞭,扔進廢品站;
第三條路,在保持整體不散架的情況下,把能換的零部件全換瞭,亦可以稱為 " 舊瓶裝新酒 "。
相比較而言,第一條路最好走,不過,最終下場卻是車毀人亡;第二條路最解氣,但顯然也最不負責;
第三條路的終點最讓人滿意,不過需要勇氣(打破舊規則),更需要高超的技巧(不至於失敗崩盤);
去年,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政府最終選擇瞭那條最難走的路 —— 第三條路;
所以,"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 被大聲喊瞭出來;" 房地產長效機制 " 被提瞭出來,如公租房、集體性住房、保障房等等 ··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在大方向無疑都是對的,然而第一步就被扯住瞭蛋:錢從哪裡來?
別的不說,就說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這些,它們其實早在 10 年前就已經在各地方實施,可為什麼很多地方是雷聲大雨點兒小,最後不瞭瞭之?
原因無它,無利可圖也,對政府來說,這些非但沒有收益,反而還要砸大把的財政進去;
而當下,在 " 防范金融風險 " 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發債受到嚴格限制的情況,它們就更沒有動力瞭。
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打破房地產現有規則,讓房地產平穩落地很重要,但若要想讓地方政府心甘情願的做 " 開路先鋒 ",還需要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糧草彈藥。
▌中國版 " 兩房 "?
今天(3.5)據新浪報道,發改委發佈消息稱,國傢將加快住房制度改革;2018 年將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同時,將研究設立國傢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較於前兩點的籠統," 設立國傢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 無疑才是這則消息的點睛之筆。
其既然是 " 政策性金融機構 ",必然有別於大傢所熟知的工農中建、招信民浦等商業性銀行,而是具體服務於房地產的政策性銀行,類似服務於進出口的中國進出口銀行、服務於農業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聚焦於國傢經濟中長期戰略的中國國傢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
結合筆者在上面的剖析,這個提案來的實在太是時候瞭;
在筆者看來,其就是奔著住房長效機制來的,準確的來說,即為由政府和國企主導的大規模租賃性住房提供專項的對口資金,並把地方政府和商業性銀行從中解救出來。
當然,它的業務范圍並不局限於此,其還可以承接商業性銀行手中的住房貸款,通過利率和購買規模,成為政府手中調控房價的一個定向性工具。
某種程度上,發改委口中的 " 國傢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就是中國版的 " 房利美 " 和 " 房地美 ";
房利美,即指聯邦國民抵押協會;房地美,即指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它們是美國最大的兩傢住房抵押貸款機構
▌美國 " 兩房 " 的功與過
美國 " 次貸危機 " 是引發 "08 年金融危機 " 的炮引子,而 " 兩房 " 又是催生 " 次貸 " 危機的元兇之一。
21 世紀初,即小佈什政府時期,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兩房迫於政府壓力,開始涉足於次級貸款(收入和還款能力都有比較大的風險的借款人),到瞭 2007 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兩傢機構承保或者購買的房地產貸款約占美國居民房地產市場的 50%,擁有和擔保的資產規模約 5.5 萬億美元(比日本 GDP 還多);
當時,其總體杠桿倍數達到瞭幾十倍,猶如一個接近失控的 " 堰塞湖 ",決堤是遲早的事;
雖然 " 老來不保 ",但這並不能完全否定 " 兩房 " 在美國房地產近百年歷史中的突出貢獻。
房利美(大房)本身就是上世紀大蕭條的產物,準確的說是 " 羅斯福新政 " 的產物;
1933 年時,受大蕭條波及,美國大約 20% 的房產處於資不抵債,被銀行收回的狀況,其慘狀讓 08 年次貸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
羅斯福為瞭刺激需求,也為瞭讓美國 " 剛需 " 買得起房,於 1938 年成立瞭房利美,讓美國政府參與到房地產市場中來;
那時,房利美的主要職責就是購買商業銀行的房貸,並實現證券化,將居民的房地產貸款流動性提高,這樣地方小銀行和信用社就可以有資金循環來發放新的房貸,而美國人民也有瞭長期穩定的房屋按揭抵押貸款。
而為瞭提高市場效率,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於 1970 年在華盛頓郊區成瞭房地美(二房);
自房利美(大房)成立後的 40 多年間," 兩房 " 一直是兩個 " 隻進不出 " 的貔貅,即大量吸納銀行的房貸資產,但也僅到此為此,它們哥倆成瞭美國房產的最後持有人;
這一現狀,直到 80 年代才徹底改變;
1981 年,房利美(大房)發行瞭歷史上的第一筆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MBS),即把購買的銀行房貸證券化,再倒手賣給市場投資者;
隨後,兩房便積極的參與房貸的證券化,也徹底打通瞭美國房地產上下遊的資金鏈;
普通購房者向商業銀行申請房屋抵押按揭貸款,然後商業銀行再把 " 房屋抵押按揭貸款 " 做成資產包賣給 " 兩房 ",而後 " 兩房 " 再將其資產證券化將其賣給美國及全球的投資者;
當然," 兩房 " 還可以向投資者發行債券募資,來購買商業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
因為 " 兩房 " 享有美國政府背書,所以,其發行的債券和資產證券可謂是堪比美國國債級別。
如 " 兩房 " 發行的證券中,單是海外投資者就占有 1.3 萬億,而且這些海外投資主體多以銀行、政府為主,像中國當時就握有 3976 億美元的兩房債券;
在繁榮的房地產資產證券化的催生下,兩房將整個國傢、金融機構、社會居民甚至海外主權國傢的資產進行瞭重新配置,而這些又疊加瞭美國的利率市場化金融自由化,產生瞭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地產周期。
▌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醞釀已久
雖然 " 兩房 " 最後老年不保(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但美國政府最初對 " 兩房 " 的思考及其在房地產發展中所做的貢獻,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
毛主席在他的《實踐論》也曾說過," 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制作。"
再反觀下我們的金融模式,商業銀行的房貸直接和央行的貨幣政策(如存款準備金率、基準利率等)掛鉤,結果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調控起來,國傢經濟要麼淹死,要麼渴死;
而 " 兩房 " 不向購房人發放貸款,而是從銀行手中購買抵押貸款債券,將其打包成證券出售給投資人,為市場提供穩定的抵押貸款資金來源的操作模式,更符合金融政策的定向調控,針對性強、安全、見效快;
至少來說,能為加下來的租賃房和集體性住房建設提供安全及時的資金,而自上而下的統一機構,又防止瞭下面亂搞;
其實,我們早在 5 年就已經再考慮打造中國版兩房瞭。
2013 年 11 月初,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 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
這意味著,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大政方針早已明確;
2014 年 4 月,國務院提出,由國傢開發銀行成立專門機構,實行單獨核算,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鼓勵商業銀行、社保基金、保險機構等積極參與,重點用於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礎設施等相關工程建設。
這已經是美國兩房的初級版本瞭,而是更適合中國國情;
所謂的適合國情,是指如今的公積金可以劃到住房政策性銀行裡面去,其除瞭可以購買商業銀行的房貸資產外,還可以以極低的利率向剛需購房客群直接發放房貸;
然後,那些炒房客和投資者們就隻能從商業銀行裡面,以較高市場利率借房貸;
這樣一來,炒房客們就相當於被剛需們給割瞭韭菜,進而會進一步抑制他們炒房的沖動;
2015 年,住建部住房公積金監管司也提出,成立政策性住宅金融機構 ( 或可定名為國傢住房銀行 ) 的條件已經成熟。
而今日,再度由發改委提出,可見中國版 " 兩房 " 是日益臨近,而過去 20 年的樓市資本遊戲規則一旦打破,中國房價的上漲邏輯勢必要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