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應用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消費者感受到瞭非同尋常的 " 管傢式服務 " 體驗。但與之相反,你的各種信息和數據被搜集、被分析、被放大,大數據這種比你自己還瞭解自己的存在,每每讓人一想就覺得細思恐極。
不能否認這種新趨勢帶給人的便利,但與之而來的還有各種場景下的 " 尷尬 ",消費者也應該在享受它的同時,客觀的認識和瞭解。
同一平臺,不同用戶不同定價
此前,網友 @廖師傅廖師傅在微博上講述瞭自己的親身經歷。
@廖師傅廖師傅稱,自己經常通過某旅行網站訂一個出差常住的酒店,長年價格在 380-400 元左右。不久前在該旅行網站用差不多的價格又住這個酒店,辦入住時好奇的問瞭一下前臺現在酒店的價格,前臺說現在是旅遊的淡季,價格很低,差不多 300 元左右。@廖師傅廖師傅又嘗試讓朋友用他自己的賬號查瞭一下,果然是 300 元。而自己本人的賬號依然顯示 380 元。面對這樣的不同價格,該網友打電話詢問客服人員,客服稱可能是緩存的問題。最後在網友堅持下,平臺免瞭這間房的房費。
除瞭住宿這件事外,@廖師傅廖師傅在乘坐網約車時也遇到瞭類似的經歷。@廖師傅廖師傅稱自己曾從蕭山機場通過某叫車平臺預約瞭一輛普通的網約車,結果來瞭一輛七座的商務車,當時也沒在意,因為以前偶爾也會碰到這種情況,平臺會發短信告知用戶由於普通型網約車緊張,自己的白金卡用戶可免費升級到商務車,費用按普通型收取。
" 當時沒在意,後來回傢時發現扣瞭我 400 元左右,立馬投訴,最後給我回復是司機繞路瞭,退瞭我 140 左右。我當時把以前的打車記錄翻瞭一下,發現前面確實是免費幫我升級瞭,但後面基本上都是按照升級後的車型收費的。"
微博一出,就得到瞭網友們兩萬多條轉發,近萬條評論。
貓妹翻閱瞭大部分評論,發現有不少網友也曾遇到過類似的經歷。
除瞭住宿外,金融、通訊、網約車等服務均存在類似的情況。不少網友吐槽,自己為瞭 " 躲坑 ",不得不來回切換不同平臺來比價。
貓妹親測瞭其中網友所言的螞蟻借唄日利率不同的情況發現,使用過螞蟻借唄的用戶日利率為萬分之 5,而未使用過螞蟻借唄的用戶顯示的日利率為萬分之 3。
使用過螞蟻借唄
未使用過螞蟻借唄
這就有點像 O2O 平臺的新用戶補貼政策,首單減免 15~20。對於螞蟻借唄,用此規則吸引用戶無可厚非。
若不考慮新老用戶的差異,同一平臺不同用戶不同定價,卻可能是另一番操作。而平臺對算法是否存在主觀性,很難進行判斷。
現有法律法規滯後,算法規則需被監管
對於平臺的行為是否存在不當。貓妹采訪瞭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反壟斷法專傢陳丹舟。
陳丹舟表示,平臺給不同針對不同買方定價的自由。但由於市場是否存在自由而公平的競爭,價格是否是基於競爭,大數據算法是否具有合理性,問題事件的存在情況等因素,存在既微妙又模糊的界定,所以很難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陳丹舟舉瞭一個生動的例子:
" 如果我和我母親同時去菜市場買菜,我母親買到的一定比我便宜。由於我的時間成本、獲取的信息量等因素決定瞭菜市場阿姨可能會以較高的價格賣給我,而我母親對菜價行情的信息量充裕,砍價自然就很熟練。而如果我們倆同時去超市買菜,買到的價錢卻是一樣的。這是因為菜市場是由多個攤位組成的,商傢競爭激烈,買賣雙方交易自由,因此不同顧客定價不同。但超市在一定程度上覆蓋一個社區,具有一定的‘市場力’,而且由於超市的結算方式以及法律規定(例如價格法)等,采取明碼標價。"
陳丹舟認為,現有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價格法》,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制定之時,大多數經濟學傢和專傢都認為,由於商傢很難對顧客的消費數據和信息等方面做收集,所以做到完全歧視價格是不可能的。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消費者的各種喜好、消費行為、趨勢判斷等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越來越強,使得商傢在定價時越來越有能力給出接近於完全歧視的定價,這就使得原有的法律法規顯得有些滯後。
對此,他呼籲相關的監管部門能對平臺加強監管,對平臺的算法進行監督,還消費者一個透明的消費機制,能極大程度上保證對消費者的價格公平。若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成為現實,可能會對市場產生新的制約和競爭,但目前還沒有看到這種馬上就能產生的、現實的制約力。
事物都有兩面性,大數據在撐起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會犯錯。說到底,大數據的未來掌握在每個人手中,全民 " 監管 ",才能讓這片土壤生長出新的希望 ……
本賬號系新聞 • 網易號 " 各有態度 " 簽約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