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業內人士表示,險企會再用舉牌方式,更多是在符合財務投資原則,能帶來穩定投資收益是險資選擇舉牌標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能滿足業務協同需求,或是險資舉牌著重考量的另一因素。
時代周報記者 羅仙仙 發自廣州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平安人壽 ")兩個月內舉牌日本上市公司株式會社津村、工商銀行 H 股、旭輝投控集團等 3 傢公司,持股比例分別達到 10%、5.04% 和 9.94%。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5 年共有 36 傢上市公司被險資舉牌,2016 年該數字下降為 15 傢,今年以來僅 2 傢險企共發起 6 次舉牌。除瞭上述說的平安人壽發起的 3 次舉牌事件之外,其餘 3 次舉牌均是中國人壽發起。
業內人士表示,險企會再用舉牌方式,更多是在符合財務投資原則,能帶來穩定投資收益是險資選擇舉牌標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能滿足業務協同需求,或是險資舉牌著重考量的另一因素。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險資舉牌符合保險發展的自身規律,險資依靠投資盈利、保值增值而產生的良性循環。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舉牌公司對險企來說已經不是投資冒進的表現瞭。"
舉牌港股
公開信息顯示,平安人壽委托平安資產管理(香港)公司以每股 3559.5 日元,合計 273.88 億日元 ( 約 16.1 億人民幣 ) 認購日本株式會社津村 598.67 萬新股。本次交易後,平安人壽共持有津村 767.59 萬股,占津村交易後股本的 10%,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平安人壽稱,本次認購津村的資金源於保險資金,來自壽險傳統賬戶。
株式會社津村創立於 1893 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漢方藥制藥公司,生產超過 120 種漢方藥,截至今年 3 月底在醫療用漢方制劑領域的市場份額為 84%。
中國平安近年一直在大健康醫療領域積極佈局。與國際領先的漢方藥巨頭合作,意味著中國平安首次 " 解鎖 " 制藥一環,打通醫療健康價值鏈。
另一個公告顯示,平安人壽 9 月 22 日通過二級市場買入 596.2 萬股工商銀行 H 股,持股比例達到 5.04%,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平安人壽方面表示,此次認購工行 H 股股票的資金來源於保險資金,來自壽險傳統、分紅及萬能賬戶,並將對工行 H 股股票的投資按照股票投資進行管理。
" 目前銀行股仍滿足盈利增長、分紅、信用評估穩定等有利條件,對追求長期投資的險資來說,是優質品種。" 一傢中小型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今年 8 月初,平安人壽還以 19.075 億港元舉牌在港上市的旭輝集團,認購旭輝投控集團股票 5.45 億新股,占上市公司交易前已發行股本的 7.99%。
旭輝集團是以內地住宅開發為主營業務的香港上市企業。此次交易後,平安人壽、中國平安集團及其附屬公司合計持有旭輝投控集團 7.45694 億股,占旭輝投控集團交易後擴大後股本的 9.94%,成為該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
平安人壽有關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 房地產的調控更為有利於行業的長期良性發展;同時,我們在投資中堅持分散化的原則,我們不僅投資於房地產行業,也非常積極地參與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 年上半年,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的年化凈投資收益率 5.0%;年化總投資收益率為 4.9%,同比上升 0.5 個百分點。其中,固定收益類投資占比為 73%,權益類投資占比 20.4%,比去年年底上升 3.5 個百分點。
從平安人壽今年的 3 次舉牌來看,其中舉牌兩傢港股公司。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 618 億元的凈投資收益中,有一半來自股權類投資的分紅,權益類投資中大部分都是通過港股通渠道購買的香港股票。
舉牌新趨勢
險資舉牌潮始於 2015 年。有統計顯示,2014-2016 年間,上市公司的 273 條舉牌公告中,有 68 個舉牌方為保險機構,占比 1/3,耗資超過 1700 億元。
2016 年 8 月後,監管措施密集出臺。在一系列新規後,減少瞭保險公司激進投資的行為。保險公司舉牌次數占資本市場舉牌總量的比例,從 2015 年的 38.1% 下降至 2016 年的 9.1%。
今年以來,僅 2 傢險企共發起 6 次舉牌。除瞭平安人壽的 3 次舉牌,其餘 3 次舉牌均是中國人壽發起。今年 3 月,中國人壽參與京能電力一年期非公開發行,斥資近 30 億元認購該公司股票 7.18 億股,持股比例上升為 10.8352%;5 月,中國人壽直接參與瞭青島港新發 H 股的配售,占青島港 H 股的 16.38%;8 月,中國人壽參與中國聯通非公開發行,占比 10.5647%,耗資近 217 億元。
一傢中小型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過去采取 " 資產驅動模式 " 的險企仍要為投資冒進 " 買單 "。" 過去不少險企通過中短存續期產品迅速擴大業務規模,獲得大量保費轉向投資的激進方式,接下來就要面臨退保壓力。"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 年滿期給付與退保仍處於高峰期,現金流出將達到 1.1 萬億元,其中退保 7820 億元,同比增長約 11%。預計 2017-2018 年,中短存續期產品引發的退保對行業將產生較大的現金流壓力。
時代周報記者註意到,今年 1-8 月,36 傢壽險公司規模保費同比出現瞭下降,中法人壽等 7 傢公司規模保費同比下降超過 60%,其中多數壽險公司屬於資產驅動型模式。
此外,截至今年 7 月,包括萬能險和投連險在內的理財型業務保費合計 178.1 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 509.8 億元,降幅 74.1%。這意味著,保險中短存續期業務的發展勢頭已經過去。
有分析人士表示,險企轉道定增市場買入 A 股優質龍頭,更多扮演財務投資者角色,間接參與國企改革、供給側改革。此外,險資投入銀行股也是一大趨勢。
在 A 股佈局定增、投入銀行股的同時,以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為代表的大型險企,還將目光轉移到香港市場。在今年 6 傢被舉牌公司中,就有一半為港股上市公司。
" 經過香港聯交所批準上市的公司,更是一些資質非常好的公司,投資風險系數更低,險資選擇投入港股就是自然的。"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根據港交所數據,目前,泰康保險集團、平安保險集團、太平財險、陽光人壽等十幾傢保險集團與保險公司持有近 30 傢港股上市公司股份。
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保險資金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的規模已達到 1743.58 億元。其中,直接投資規模為 1117.46 億元,通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發起設立的保險資管產品投資規模為 626.12 億元。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系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