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京滬人口比肩,廣州 2035 年人口規模將達 2000 萬

02-27

在京滬之後,未來廣州的人口規模也將邁向 2000 萬大關。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日前對《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進行公示,在新時代背景下,廣州有瞭新的定位。

《規劃》草案顯示,廣州的城市定位是廣東省省會、國傢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商貿中心、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逐步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

人口規模將比肩京滬

合理的人口規模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規劃》草案提出,要合理控制城市規模,控制人口規模,推進人口佈局與服務保障持續優化,規劃 2035 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 2000 萬人左右,按照 2500 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該表述與上一版總規(2011~2020)相比的變化有:一是,人口控制目標從 1800 萬增加到 2000 萬;二是表述方面,上一版是 " 控制在 1800 萬以內 ",這一版是 " 控制在 2000 萬左右 ",從 " 以內 " 變成 " 左右 ",具備瞭很大的彈性。

數據顯示,2016 年廣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 1400 萬人,達 1404.35 萬人。也就是說,到 2035 年,廣州常住人口將比 2016 年增加約 600 萬,平均每年可增加的人口為 33 萬左右。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以近兩年廣州人口的流入速度,保持每年 30 多萬的增量,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廣州的總面積達到瞭 7400 平方公裡,相比京滬,目前廣州的總人口隻有 1400 萬左右,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都還有較大的發展增長空間。

近年來,廣州開始頻頻發力,包括思科、GE、富士康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廣州,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增長。

例如,去年 6 月 23 日,通用電氣醫療集團 GE 生物科技園項目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動工。該項目是 GE 醫療集團在亞洲首個生物科技園,年產值預計 40 億 ~80 億美元,將與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共同打造世界領先的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創新特色園區。

去年 4 月 27 日,中國首個以智能制造雲產業為核心、產值將達千億的思科 ( 廣州 ) 智慧城項目在廣州市番禺區動工。按照規劃,該項目可創造 7 萬 ~8 萬個就業崗位,吸引常住人口 4 萬 ~5 萬,除瞭帶來 GDP 和稅收,其打造的智慧城市系統,未來也會讓當地居民受益無窮。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廣州的發展空間仍很大,目前廣州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未來幾年隨著思科、GE、富士康等大項目的投產顯效,未來經濟仍可以保持較快的增長。

伴隨著大項目頻繁落戶,廣州對人口、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16 年廣州市常住人口達 1404.35 萬人,比 2015 年末增加瞭 54.24 萬人,增量居全國各城市首位。此前 2015 年廣州常住人口比 2014 年增加瞭 42.06 萬。

胡剛說,目前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規模都超過瞭 2000 萬,並且都提出瞭嚴格的人口控制紅線,廣州未來總人口達到 2000 萬,將與目前的北京、上海看齊。" 設定人口規模的一大作用是要根據人口規模來確定城市的用地規模。人口規模 + 用地規模決定瞭城市的總體規模有多大。" 胡剛告訴記者,人口規模將為各類設施如醫院、學校、道路、下水道等的容量規劃提供依據。

胡剛分析,此次規劃的一大亮點是在人口規模上提出管理人口概念,即常住人口加上短期出差、旅遊的人口,由於短期人口使用城市的公共設施強度大,要求基礎設施配置、公共設施的配置要跟得上,而今按照 2500 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是比較超前的,與北京、上海已是同一規模。

軌道交通將達 2000 公裡

不過,2000 萬級的人口規模,如果集中在主城區,那中心城區將不堪重負。《規劃》草案提出,要有序疏解舊城區人口,引導人口向城市外圍集聚,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群體、不同地區的覆蓋范圍。

" 廣州的面積有 7400 多平方公裡,但目前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 1000 平方公裡左右的范圍內。" 胡剛說,未來廣州要逐漸引導人口向外圍轉移,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發達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二是包括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這兩者配套好瞭,外圍區域就能建設起來。

《規劃》草案提出,廣州要建設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樞紐。至 2035 年,廣州要建成 2000 公裡左右城市軌道網絡。這也意味著,到 2035 年,廣州城市軌道線網線路長度有望達到目前的 5 倍以上。

去年底,廣州地鐵發佈消息稱,廣州地鐵四號線南延段、九號線一期、十三號線一期和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等四條新線開通後,地鐵線網線路長度增加 81.6 公裡,達到 390.6 公裡,穩居全國第三、世界前十。

按照去年 3 月國傢發改委批復的《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 ( 2017~2023 年 ) 》,廣州將建設 10 條地鐵新線路,總長度 258.1 公裡,總投資 2196 億元。到 2023 年,廣州將形成 18 條線路、總長 800 公裡的軌道交通網絡。也就是說,2035 年廣州地鐵的裡程將比 2023 年再增加 1.5 倍。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連接遠城區的快速軌道線路將加快建設。在去年 3 月批復的 10 條線路中,有 2 條直通南沙區,分別是 18 號線和 22 號線。值得註意的是,這兩條線路定位為市域快線,列車最高運行時速為 160 公裡,將成為廣州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地鐵線路。建成後,南沙新區至廣州東站 30 分鐘,至白雲機場隻需 45 分鐘。

胡剛說,未來隨著更多市域快線的開通,包括南沙增城從化等遠城區將成為半小時通勤的區域,這些區域就變成人們可以常住的區域,這樣一來,城市外圍的土地都可以得到很有效的利用,這將極大地改變廣州的城市空間結構和人們的居住分佈。

在疏解中心城區人口過程中,廣州繼續延續瞭城市整體格局 " 向東向南 " 的發展方向,在本輪總體規劃中,主城區的范圍包括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白雲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九龍鎮以南地區及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是承擔科技創新、文化交往和綜合服務職能的核心區域。城市向東發展的態勢愈加明顯。

值得關註的是的城市副中心的變化。在上一版的規劃中,廣州的 " 副中心 " 包含瞭番禺、南沙、東部城區(原蘿崗大部分區域)、花都、增城、從化。顯然,彼時的南沙隻是 5 個副中心之一,地位並不突出。而本輪《規劃》草案將南沙區全域定位廣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與功能完整的濱海新城,也是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門戶,南沙的重要地位凸顯。

根據《規劃》草案,南沙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發展定位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綠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和共享發展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