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0 後是在經濟上升曲線中成長的一批人,也是在互聯網大潮削弱瞭傢庭教育依賴的大環境中長大的,所以在買房這件事上,他們似乎比我們想象中更從容,更理智。
來源丨 90 度地產(ID:dc90du)
作者丨 JOJO&DEC.
身邊的 90 後們,很少有人有大額存款。有的甚至已經工作瞭 3~4 年,但存款從來沒有到過 6 位數。
他(她)們會用好的電器,穿漂亮的衣服,跟朋友去三裡屯聚會狂嗨,吃好吃的,他們衣櫥裡的衣服有很多件可能一次都沒穿過,新買的電器因為搬傢就隨手送人瞭。他們努力掙錢,也努力把錢花光。你問他們存瞭多少錢,回答往往是:沒有,月光。
90 後被貼瞭很多標簽。有人說:90 後生活在蜜罐裡。有人說:90 後自我。有人說:90 後貪圖享受。有人說:90 後不買房。還有人說:90 後撐起瞭現金貸千億級市場。
雖然多數 90 後並不存錢,也不會為瞭買房而省吃儉用,但 90 後其實也買房。隻不過對於買房這件事,90 後有著更為 " 歐美化 " 的消費觀和理財觀。
比如,我身邊的這幾位 90 後,雖然他們都是 " 月光族 ",但不怕刷爆卡,不怕背負幾百萬負債,因為他們對未來更加樂觀。當然,他們都有傢人的支持。他們雖然不能代表全部 90 後,但至少也代表瞭其中的一群人。
" 更喜歡負債 " 的 90 後
01
小戈,白領男,貸款 250 萬,工資剛夠月供
小戈剛拿到相對不錯的薪水,在南京站穩腳跟,就要面臨急劇上漲的房價和不友好的信貸政策。父母能夠提供的首付給瞭小戈兩個選擇:一是,買個市區老破大,月供壓力小;二是,一步到位買到河西的次新,但是需要貸款 250 萬。
給我打電話過來征求建議的同時,小戈也表明瞭他自己的想法:" 收入還是在增加的,這點月供到明年就不覺得多瞭。" 新房對於小戈的吸引力明顯比老破小要大,他願意因此而背負高於現在承受能力的月供。
折騰瞭 3 個月,小戈終於趕上基準利率末班車,但是他每個月的月供高達 13000 多元,工資全部用來還月供瞭,生活費還得啃老。
期間,為瞭盡快完成交易,提早搬進房子,小戈要求做加急,原本這筆費用應該由賣傢承擔,但小戈為瞭保險主動要求分擔費用。" 不愛計較,效率優先 ",是典型的 90 後思維。
02
重重,IT 女," 比起存錢,我更喜歡負債 "
重重剛來北京的時候,300 萬元不到可以買一套五環內的一居室。但之後的兩年裡,同樣的價錢所能買的房子隻能不斷向五環外延伸。2017 年以後,300 萬就隻夠交首付和稅費瞭。
2017 年,重重終於說服父母賣掉二線省會的房子,給自己盡可能多地湊一些首付買北京。她一步步把買房預算加到瞭 600 萬元,打算一步到位,在五環內買一個改善型的兩居室。
重重計劃首付四成,600 萬的房價就意味著,她即將負擔高達 360 萬的貸款。" 比起存錢,我更喜歡負債 "。
雖然在收入較高的互聯網公司工作,但重重的工資還是不夠還房貸,需要父母補貼一些月供。不過重重的父母是生意人,有足夠的財力。
重重說," 未來即使回去,我還是要在這裡買一套房子,畢竟北京比傢鄉的機會多得多。" 她最近正在備考 CFA(特許金融分析師),為將來有更多的職業選擇做準備。
03
溜溜,公務員,買房不忘小資生活
溜溜是公務員,坐標南京,傢境還算不錯,工作後結束 " 啃老 ",但一樣存不住錢,每月信用卡賬單最低 7000 元,每年至少一次海外旅遊。
眼瞅著房價蹭蹭的漲,溜溜動瞭買房的念頭。今年上半年溜溜找到我,問我要不要把傢裡另一套浦口的房子賣掉,那套房子有點遠,一直不住也不出租實在可惜。而且賣瞭可以換個高檔一點的小區,或者離單位近的房子。
我推薦他把浦口的老破小置換到河西,河西的新房低於二手房,以舊換新,對於剛進入限價期的南京是很好的選擇。
在溜溜的 " 忽悠 " 下,父母終於同意賣掉浦口的房子,給他做瞭買房的首付,反正早晚也得買婚房。溜溜最終選瞭一套新區的房子,房價比河西低,還貸壓力不像小戈和重重那麼大,每個月用公積金就夠一多半月供瞭,他還可以繼續過著他的小資生活。
投資現在,還是期待未來?
現實從來不會缺席,就像辛波斯卡的《現實世界》中寫的:它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傢夥/它坐在我們肩上/使我們的心變得沉重/擾亂我們的腳步。
高房價,就是 90 後面對的最大現實。
對比身上依舊留有上一代人 " 謹慎 " 習慣的 80 後,90 後更放得開。他們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高速發展期長大,對未來的預期比較樂觀,這也是他們身上 " 迷之自信 " 的來源。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負債的本質是把未來的收入在現在變現,盡管它將會產生利息成本,但是首先它能夠讓你有更多的錢去做事,增加現在的可支配收入,去投資自己,而不是把計劃留到未來為實現;其次,它能夠消除時間帶來的不確定性成本。
我們經常說,歐美發達國傢的人不愛存錢,因為他們社會福利好。實際上福利隻是一方面,他們對錢的理解方式,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能夠讓他們體會到適當的負債對現在是有利的。
在大學畢業之前我們的收入是負的,剛上班的頭幾年也會比較拮據,收入最好的時間段在 30 到 50 歲之間,之後的掙錢能力又開始下降。如果能把 30 到 50 歲的一部分現金流提前分配到 20 到 30 歲這個階段,用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些投資,又會反過來提高你 30 歲之後的收入。
所以,從經濟學角度看,負債並不僅是一種消費觀,更代表著你對金錢的理解和規劃。財經作傢吳曉波就曾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子承父業的出租車司機,靠著兩代人 30 年 " 踩油門 " 掙錢,全款買瞭兩套房,父母住一套,他自己住一套。守著兩套固定資產,但是如果不出車,傢裡的現金流就斷瞭。
出租車司機的思維代表瞭上一代人的工作生活模式:主要收入來自一份工作,在最沒錢的年齡省吃儉用,在最有錢的年齡把一生掙到最多的一筆錢沉淀到房子上,或者沉淀在銀行賬戶。這種方式的最大弊端是:錢一直是死的。
在經濟學中,錢隻有流動起來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更大的價值。就像我們的期房銷售政策,賣期房本身就是一種負債行為,從你交瞭錢開始,開發商就欠你一套房子。
並不是說 90 後更懂經濟學。從改革開放至今,每隔 10 年中國經濟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90 後是在經濟上升曲線中成長的一批人,也是在互聯網大潮削弱瞭傢庭教育依賴的大環境中長大的,所以 90 後並不懼怕負債,90 後更註重生活質量,90 後更相信自己,90 後也有他們應對現實的態度和方式。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