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麗私有化轉型之路待考:業績疲軟關店止損

07-14

業績疲軟 關店止損

" 鞋王 " 百麗私有化之路待考

在資本市場沉浮多年的一代 " 鞋王 " 百麗即將走上私有化之路。近日,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880.HK)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以及百麗執行董事於武和盛放組成的財團,向百麗提出私有化要約,將以協議方式,以每股 6.3 港元收購百麗所有已發行股份。如果要約達成,百麗將以估值約為 531.35 億港元從港交所退市。而這也是港交所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

在業內人士看來,百麗此次私有化退市或是業績持續承壓下的無奈之舉。即便私有化方案通過,百麗國際的轉型前景仍充滿未知。百麗若想走出目前的低谷,亟須轉變傳統的百貨公司的運營模式,真正實踐一系列轉型和創新舉措,在新的零售模式上有所作為。

私有化退市謀轉型

公開資料顯示,百麗創立於 1991 年,前身為鞋類產品代工廠,上世紀從 90 年代中期開始自建品牌和零售網絡,旗下有包括 Belle 百麗、Staccato 思加圖、Teenmix 天美意、Tata 他她、Joy & Peace 真美詩、Millie ’ s 妙麗等在內的 13 個品牌。2007 年,百麗國際在香港上市,上市當日凍結資金高達 4460 億港元,創下香港股票市場公開發售凍結資金的最高紀錄。2010 年前後,百麗迅速跑馬圈地,進入各大百貨商場,幾乎占據商場女鞋區的 " 半壁江山 "。

據全國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銷售調查統計顯示,2015 年度女皮鞋產品市場綜合占有率前 10 名中,有 6 個品牌屬於百麗集團。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盛百椒也曾經說過:" 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

百麗國際也在此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中國內地最大的鞋類與時尚零售商,市值一度超過 1500 億港元。

百麗國際在上市十年之後,選擇從資本市場黯然離場,轉向私有化,此舉難免引發市場猜想。是另有謀劃擬回歸 A 股,還是為瞭保住市值維護品牌?是主動轉型還是無奈之舉?

據瞭解,百麗創始人、董事長鄧耀和首席執行官盛百椒並未參與私有化,二人通過其所控制的實體共計持股 25.74%。二人將支持該私有化建議、並出售其所持有的股份。這意味著,鄧耀、盛百椒將徹底退出。

百麗執行董事及新業務事業部總裁盛放、執行董事及體育部總裁於武參與瞭此次私有化。二者持有的股份註銷後,將向新公司註資。私有化完成後,高瓴資本將持股 56.81%,鼎暉投資將持股 12.06%,包括於武及盛放在內的參與建議的管理層,將共計持有其餘 31.13%。

由於實際控制人變更,根據 A 股上市要求,百麗私有化後三年無法申請 A 股 IPO。消息人士也表示,百麗本次私有化目的並非回歸 A 股。

針對此次私有化,百麗國際在公告中稱," 轉型對提升公司競爭力與鞏固在中國女鞋市場的長遠領導地位十分必要;聯合要約人計劃向百麗國際投入財務與運營資源,與公司攜手合作積極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實踐一系列轉型及創新舉措,並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因轉型不乏風險,轉型戰略在公司獲私有化、並且不受公開股票市場短期紛擾影響的情況下,能夠得以更有效的實施。"

恒生指數公司表示,若百麗控股私有化獲通過,7 月 18 日收市後百麗控股將被剔除出藍籌股,7 月 19 日正式生效。

凈利大跌 持續關店

百麗國際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在截至 2 月 28 日的 12 個月內,百麗國際銷售額增長 2.2% 至 417 億元人民幣,但經營利潤同比大跌 15.4% 至 35.5 億元,凈利潤則重挫 18% 至 24 億元。

業績疲軟之外,是實體店面的持續關閉。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 2 月 29 日,百麗國際零售網點凈減少 366 傢至 13762 傢門店。截至 2017 年 2 月 28 日,百麗集團的鞋類業務門店數量再度減少到 13062 傢,門店凈減少數量約 700 傢。這等於平均一天關閉兩傢門店。這與百麗高峰時期幾乎平均兩天左右就有一傢新的門店開業形成瞭鮮明對比。

在財報發佈後的業績會上,盛百椒曾對媒體坦承,百麗國際淪落至這一局面,主要責任在他。在市場出現巨大變化情況下,沒有及時預判和找到正確的轉型路徑。

事實上,由於電商崛起、消費場景轉換,導致百麗絕對的線下渠道優勢不再顯著,百麗也曾為此努力尋求轉型之道。

2009 年,百麗創建瞭自己的電商平臺 " 淘秀網 "。2011 年,又成立瞭鞋類 B2C 平臺 " 優購網 ",並將 " 淘秀網 " 的資源全面移植至 " 優購網 " 中。然而其電商品牌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在業內人士看來,線上的運營思路和結構框架與線下完全不一樣,很多傳統企業跨界做電商,隻是單純把它當作清庫存的渠道,消費者自然不買賬。此外,款式設計落後、更新換代過慢導致存貨周轉過長,也是百麗業績增長乏力的重要因素。

百麗國際財報顯示,該集團綜合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為 141.3 天,較 2016 年的 135.7 天增長 5.6 天。而鞋類業務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為 215.8 天,與上年的 208.2 天相比,延長瞭 7.6 天。

業內人士表示,如今快時尚品牌、超快時尚品牌不斷湧現,為瞭迎合消費者求變、求快、求新的市場需求,從設計到上市的周期越來越短。

以歐美電商品牌 Boohoo.com、ASOS 和 Missguided 為例,他們不斷壓縮產品的設計和銷售周期,在極短的時間內,響應消費者的新鮮需求。從供應鏈和業績上,甚至碾壓瞭傳統的快時尚先驅 Zara、H&M。Boohoo.com、ASOS 和 Missguided 可以在 2 周至 4 周內生產商品,而 Zara 和 H&M 為 5 周。

此外,購物中心零售商的快速更替也不容忽視。"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輕奢品牌、國際二線品牌的入駐,百麗在百貨購物中心曾有的線下渠道優勢地位也在不斷削弱,線上不理想,線下受擠壓讓百麗處於更加尷尬的境地。"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轉型前景仍未可知

" 我是百麗,百變,所以美麗 " 曾經是無數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語。然而此次百麗國際私有化轉型之後能否涅槃重生重綻 " 美麗 ",在業內人士看來仍未可知。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即便百麗控股私有化方案通過,其未來的轉型之路也不會輕松。目前看來,一些有著香港 " 血統 " 的一般消費品,特別是很多有過輝煌戰績的,如真維斯、Esprit、班尼路等品牌已經在慢慢萎縮,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百麗由於從事瞭鞋類這個毛利相對較高的品類,得以堅持瞭更長時間。但是,百麗並未擺脫中性價比產品的品牌屬性,在運營上也基本維持傳統零售思維,缺乏主流年輕消費群體所關註的文化和體驗背書。

" 個人認為,百麗要想謀求轉型成功,可能需要斷臂求生,把鞋和運動品牌完全分開,全力打造幾個有機會的子品牌,但前提是結合新零售和消費者的互動關系。對於運動板塊,盡快利用國際品牌資源,建立體育消費者的線上線下結合的體驗模式。"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7 月 17 日,百麗將就私有化方案進行表決。由於目前百麗集團註冊地是開曼群島,通過議案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獨立股東中需要有超過 75% 股投贊成票,不多於 10% 人投反對票以及要 " 數人頭 ",也就是需有大多數出席法院會議的股東表示贊成。

而有報道稱,百麗國際私有化投票前突然新增逾 200 小股東,此舉因有 " 種票 " 嫌疑而引發爭議。

對此,百麗控股回應稱,2017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公司的香港股東名冊登記瞭 237 名新股東。集團約有 11.17 萬名雇員。約 300 名集團現職雇員各於 4 月 28 日後基於本身的獨立及自願決定自資收購股份,以獲取股份及參與計劃。有關收購乃於 2017 年 6 月 23 日至 26 日進行(並於 2017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完成結算),所按價格為當時的市場成交價 6.09 港元至 6.10 港元,即低於計劃項下的註銷代價價格每股 6.30 港元。該等集團雇員所進行的有關收購,並非根據公司或任何要約人或聯合要約人的指示或在其控制下作出,非因與公司或任何要約人或聯合要約人的任何協議,理解或主動合作而作出,亦非由公司或任何要約人或聯合要約人直接或間接提供資金。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