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異大?爆款電影電視劇的商業邏輯

10-25

今年以來,電視劇和電影行業均出現爆款,一部《人民的名義》收視率破 8,成為近十年來新高;暑期檔上映的《戰狼 2》更是創下華語電影票房紀錄,收獲 56.8 億元票房。

《人民的名義》導演、投資方曾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明確表示,該片版權費為 2 億元左右,買斷方為湖南衛視。據記者瞭解,湖南衛視又通過分銷新媒體版權、廣告銷售等為自身帶來收入。但對於片方來說,2 億的版權費,就是該劇的最主要收入。相比之下,還未下映的《戰狼 2》僅票房就有 56.8 億收入。

同樣是爆款作品,兩部作品的收入卻呈現較大的差異,這讓外界對此產生疑惑,爆款電影和電視劇之間的差異為何如此之大?

這或許有個案的特殊性。一般來說,一部電視劇的主要收入為版權費和廣告費。《人民的名義》由於其題材限制,其廣告收入隻占瞭很小部分。盡管如此,反觀整個影視行業,爆款電影動輒十億或更高票房,遠高於爆款電視劇。

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本質上,電影相對於電視劇而言,風險更高,其相應收益也更大。易觀互動娛樂行業中心分析師董敏娜對記者分析,電影票房大盤近兩年增幅較小,且一部電影上映,會面臨同檔期幾部電影的激烈競爭;而電視劇上映時,會看市場有沒有競爭力強的作品,很可能調整檔期,且同檔期作品也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電影的收入模式直接面向觀眾,有觀看即可帶來收入;而電視劇則面向版權采購方和廣告主,交易在拍攝結束前就已完成。收入模式的差異,也直接造成二者在收入總量上的差異。

電影:票房並非收入

探討二者收入差異之前,要先明確這兩種文本的具體收入模式。外界常常會犯一個錯誤,即把票房當成收入。

一部電影的總票房中,扣除 3.3% 的營業稅、電影事業專項基金 5%,票房的 91.7% 用於各方分成。行業內一個約定俗成的分成比例為," 院線 + 電影院 "57%,發行 10% 左右,制片方 33% 左右。根據不同項目,發行和制片的分成比例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對於片方而言,一部電影票房收入雖高,可分成比例卻不到一半,這其中,還要按照各投資方的投資比例,對這部分的分成進行細致劃分。也就是說,一部十億票房的電影,各片方共可分成票房約 3 億左右,如果 A 投資方投資占比 30%,即可分得 9000 萬收入。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記者,這是電影商業模式的弊端,即是制片方的分成太少,電影院的分成太大。

不過,在制片方的電影收入體系中,國內的票房分成是占比最大的一項,也隻是其中一項。此外,制片方通過電影還可獲得包括廣告收入、新媒體版權、海外票房、衍生品等在內的多項收入。

新媒體版權,是影視行業的一項基本收入,在電視劇的商業模式中,占比很重。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相關視頻網站獲悉,一部電影的新媒體版權價格一般為票房成績的 10%,並在其下檔一個月後在新媒體渠道上線。

在陳少峰看來,電影的版權收入有很多種,但是國內開發的不多。的確如此,歐洲成熟的電影商業中,版權收入並非簡單的買斷。一些導演的經典電影,甚至在十幾年後,依然可為其帶來點播分成。

電影廣告收入則包括植入廣告和映前廣告,雖然行業較為成熟,但相比電視劇、綜藝,電影的廣告收入並不算高。

衍生品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目前的電影收入中,占比很小,且受電影題材限制較大。不過,包括阿裡的授權寶在內,都在探索影視衍生品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本質上來說,國內電影是 To C 的、觀眾用腳投票的產業。這決定瞭其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也使得電影,成為風險最高的一種文本形態。

電視劇:提前買斷版權

相比之下,電視劇行業並不會因後期市場反應、帶來收益上過多的變化;片方的版權收入在播出之前,就已基本確定。

版權收入方面,具體的賣出方式,包括電視臺獨傢播出、聯播;新媒體獨播、聯播等。

以《人民的名義》為例,在該劇拍攝過程中,確定瞭以 400 萬一集的價格將版權賣給湖南衛視。之後,湖南衛視在確定獨播後,又將新媒體版權賣給 PPTV, PPTV 在播出前,又將新媒體播映權分銷給其他視頻網站。除瞭版權產生的直銷、分銷費用,電視臺、平臺分別在其播出前、播出間隙等,進行廣告位銷售,以此獲得收入。

在這個過程中,片方所有的收入,從湖南衛視買斷版權起,就已確定,此後所產生的分銷、廣告費用,與片方都沒有直接關系。不過,根據協議不同,部分片方可獲得電視臺、視頻網站的廣告分成。

如今,隨著視頻網站力量壯大,正在改變傳統的版權收入結構,新媒體版權收入正在成為主力,甚至超過電視臺的采購費用。如前段時間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一位主創人員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該劇的單集版權價為 2220 萬,其中,騰訊視頻的新媒體版權價,是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價格的五倍還多。

不過,一般來說,一部電視劇中,片方還可獲得較為高昂的廣告費用。一傢從事電視劇廣告版權植入的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一部熱門電視劇的廣告植入費用,有時可以與版權費用媲美。廣告價格,一般根據電視劇本身的品質、廣告商可獲得的廣告權益和廣告位確定。

在廣告收入中,籠統來說,在前期進入的劇情植入廣告,其廣告費用由片方享有;渠道采購後產生的廣告費,一般由渠道享有。廣告大類型上,電視臺劇和網劇又有所不同。

電視臺劇的廣告,包括由片方售出的植入廣告,如《歡樂頌》裡的三隻松鼠、《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百草味等;電視臺在播出時段售出的廣告位,如電視臺八點檔電視劇播出期間的廣告等。

網劇的廣告則包括貼片廣告、創意中插(在正片中單獨插入廣告,一般時長在一分鐘內,獨立於劇情之外,廣告劇情完整)、創可貼(畫面中出現的貼畫形式廣告)等。據記者瞭解,一集熱播網劇的廣告費用,可達到數百萬。

" 爆款 " 邏輯

商業模式的不同,也是外界對兩個行業收入差距存疑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影視行業的商業模式,向來是一筆錯綜復雜的賬。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電影版遭受質疑時,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在微博上公開表示," 一般人是很難搞清楚電影公司運作內幕的 ",無法 " 判斷別人商業上的成敗得失 "。

的確,電影和電視劇的文本形態差異,決定瞭兩種商業模式的不同。其表面和幕後的收入,也很難用邏輯計算準確。對於一個投資方而言,《戰狼 2》和《人民的名義》的整體收入,分到自己手中還剩下多少,隻有在獲知具體投資比例、權益條款後方可計算,或許最終計算出的數據,並非表面看起來的天壤之別。

如何提高收入?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制造爆款仍然是基礎邏輯。《戰狼 2》和《人民的名義》成為絕對的爆款,都享受瞭其題材紅利,卻也並不完全由題材決定。

多位從業者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曾談起自己判斷爆款的 " 方法論 ",如題材、劇本、團隊、檔期、同類型影片的市場表現等。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因果關系,影視作品因其各自特有的內容、氣質等,面對時長變化的市場反應,在具體的表現上都會出現差異。無論是爆款電影,還是爆款電視劇,都需要在理性的商業分析、感性的藝術判斷的共同作用下產生。

(編輯:賈紅輝,郵箱:[email protecte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