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 " 北京八分鐘 " 中,由國產機器人公司新松負責研發的 24 臺移動機器人 " 冰屏 " 讓人驚艷。事實上,除瞭炫目的機器人表演之外,自動化生產在全球范圍內也在不斷加速, 機器人密度大幅提升。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 IFR ) 於 2018 年 2 月在德國法蘭克福發佈的最新報告,全球制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已達到 74 臺 / 萬人 ( 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 ) ,而在 2015 年,這個數據僅為 66 臺 / 萬人。按國際區域進行劃分,歐洲平均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 99 臺 / 萬人,美洲為 84 臺 / 萬人,亞洲為 63 臺 / 萬人,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傢正在轉向自動化來滿足其制造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亞洲作為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機器人裝機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2016 年期間,亞洲機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長率為 9%,美洲為 7%,歐洲為 5%。
不出意外,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傢。在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於全球排名第 23 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 2020 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傢,在產業政策《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 ( 2016~2020 年 ) 》中,規劃到 2020 年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 ( ( 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 ) 達到 150 以上,到 2020 年之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 10 萬臺 ( 2017 年數據顯示,在中國,國產機器人銷量為 2.7 萬臺,外資品牌機器人銷量為 6 萬臺 ) ,其中六軸以及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 5 萬臺以上。這也利好中國機器人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
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 13.1 萬臺(套),同比增長 51%。根據 IFR 預測,2018-2020 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將分別為 16、19.5、23.8 萬臺,未來 3 年 CAGR 達到 22%。
國內機器人企業也在政策利好之下獲益頗豐。新時達、新松、埃斯頓、拓斯達為代表的四傢國產機器人廠商發佈的 2017 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上述企業平均營收增幅達到瞭 54.75%。其中,新時達營業收入 25.8 億元,新松營業收入 16.77 億元,埃斯頓和拓斯達營業收入也分別達到瞭 6.65 億元和 5.08 億元。而新松 2017 年全年歸屬凈利潤可以達到 4.313 億元至 5.135 億元。
雖然業績亮眼,不過中國機器人企業的短板依然明顯。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 5823 項和 4512 項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庫卡、西門子等公司緊隨其後。
在這前十五位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瞭 11 席,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而在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 Top15 的排名中,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中國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仍存差距。
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 800 傢,其中超過 200 傢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
因此,雖然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速度迅猛,但在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看來,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前路漫漫。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卻並未孕育出中國自有的可與工業機器人領域 " 四大傢族 "(發那科、安川、ABB 和庫卡)比拼的機器人企業。據悉," 四大傢族 " 的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 60%。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國內機器人企業強調自身的優勢更多還是從 " 性價比 " 的角度來考慮。雙環傳動機械研究院院長張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考慮到進口關稅、運輸以及生產等成本,該研究院生產的減速機價格相較於國外進口的大概可以減少 20% — 30%。而更多國產機器人企業並不諱言雖然被稱為本體機器人企業,但核心部件仍為進口。一位不願具名的機器人企業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大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靠 " 性價比 " 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於產業鏈較低端的現狀。
然而,這種靠價格優勢占領產業鏈低端的生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 " 四大傢族 " 的同時,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也正在威脅著中國機器人企業之前的立足之道。據瞭解,工業機器人在 10 年前銷售均價在 50 萬左右,現在價格是四大傢族機器人售價在 15-20 萬,埃夫特、埃斯頓等國產機器人價格略低於四大傢族,經濟型的純國產機器人終端銷售均價約 8 萬。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隨著減速機等零部件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均價估計會降到 5 萬以內。
隨著機器人成本的下降,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將會同時擁有技術和價格雙優勢。日本是當前全球最主要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國,機器人 " 四大傢族 " 中就有 2 傢為日本企業 ( 發那科、安川電機 ) 。對於日本來說,該國國內機器人市場多少有些飽和。然而隨著全球機器人市場需求量的增長,日本機器人企業有充足的動力和意願加大其在全球機器人市場的份額。本安川電機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西川清吾對記者表示。而在 2016 年,日本機器人生產能力達到 15.3 萬臺,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在全球機器人供應中達到 52% 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近幾年這些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機器人市場,投資生產基地,競爭日趨激烈。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ABB 已把全球機器人事業總部以及兩大生產基地之一放在瞭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