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坑,社交流量能填上嗎?

02-27

一、新零售是個坑?

昨天,阿裡忽然宣佈收購餓瞭麼,並表示將作為新零售的基礎設施,新零售這個沉寂瞭很久的概念又回歸大眾視線中。

新零售是 2017 年的熱詞。從阿裡到騰訊,從京東到蘇寧,這個概念或相近的概念被翻炒瞭一遍又一遍。究其根本,是強調新零售的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零售商心照不宣的合謀。

互聯網公司遇到瞭流量困境,人口紅利沒瞭,線上流量太貴,需要到線下找一個更便宜的獲客渠道(支付場景),這個渠道還得高頻剛需標準化,零售店們再好不過瞭。

傳統零售商遇到瞭運營效率的問題,紅海競爭慘烈,傳統的運營方式效率太低,利潤攤薄,也確實需要用用互聯網公司那一套瞭。

於是這 " 癡男怨女 " 就聯手造出瞭一個新物種。巧的是,這個概念正好給故事匱乏的創投圈提供瞭新題材,共享經濟的泡沫剛剛破滅,投資人們正愁著怎麼把手頭爛瞭的 " 共享 xx" 巧妙包裝一下賣掉。這回好瞭,新零售來瞭,趕緊搭順風車。

所以過去半年多以來,很多人都在說新零售,但說的卻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阿裡、騰訊這些巨頭,說的是他們和線下頭部商傢們的戰略聯姻,阿裡和百聯、銀泰,騰訊和永輝、海瀾之傢 …… 如果一定要延伸一個品類的話,那就是生鮮電商,從盒馬到超級物種到 7fresh,算是新的零售業態吧。

投資人們說的新零售,大多都是給 " 共享 "" 無人 " 們換個包裝,比如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

還有一些可以從理念上說算是新零售品牌,例如三隻松鼠、連咖啡、優衣庫、喜茶等等。

歷史一次次地證明,這麼多人湊一起,結果往往是泡沫的破裂。

二、無人貨架大潰退

第一個破裂的泡沫是無人貨架。無人貨架與其說是新零售,倒不如說是共享經濟泡沫的延續,每一個投資人嘴上說著新零售,心裡想的卻是復制共享單車短期爆發的神話。

講一個真實的笑話:前段時間某二線城市,有個用戶在某無人貨架上掃碼,結果標價 3.9 元的商品掃瞭以後卻是 6.7 元。用戶跑到無人貨架的城市代理那投訴,對方無奈地說:" 我也不知道,你是第一個在這個商品上付費的。"

創始人和投資人們一個個說:" 很遺憾,我們低估瞭人性的陰暗,高估瞭城市白領的素質。"但我卻認為,這幫人分明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心隻想復制共享單車的資本套路。

隻可惜風口的套路重復瞭太多遍,豬們都學精瞭,誰不知道你是資本做局讓我當韭菜?

在線下狂建接觸點的打法頻繁陷入紅海的同時,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卻出現瞭:斷言線上紅利不再的新零售大佬們,正在一個個被打臉。

三、流量紅利回來瞭

2018 年一開年,先是 " 知識大爆炸 ",直播答題引發一波流量紅利,《沖頂大會》《百萬英雄》《百萬贏傢》等火瞭一段時間。接著是全民遊戲,從《戀與制作人》到《旅行青蛙》,短短時間收獲瞭百萬級的日活。再然後 " 微商熱 " 又開始瞭,網易 " 戲精課 "、三聯雜志利用二級分銷體系席卷瞭朋友圈。

再看去年 " 現象級 " 過的遊戲,《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狼人殺》一直到《天天抓娃娃》,都曾轉眼間斬獲百萬、千萬級的日活。而一度被一線白領們認為 low 到爆的拼多多,卻侵入瞭他們父母的朋友圈,利用微信拼團成為 2017 年增長最強勁的電商。

線上紅利真的盡瞭?

在我看來,隻能說 " 渠道曝光 " 簡單粗暴獲取流量的紅利盡瞭,我們進入瞭一個拼創意、拼內容的社交傳播時代。ASO、SEO、買量、預裝、刷榜、換量、積分墻 …… 這些簡單粗暴的獲客方法已經沒有利潤可言," 社交傳播 " 很可能是新零售業態和品牌們突圍的關鍵。

如果說,新零售就是用互聯網公司的優點去改造零售業態,是用互聯網公司的模式做零售,那麼具體一點,這個 " 互聯網 " 的構成應該是:產品思維+數據迭代+內容賦能+娛樂社交。

那麼,如何利用社交的力量去獲取和粘合用戶?

四、社交營銷就是微商?

說到這裡要澄清一個概念,基於社交傳播的營銷不等於微商。

在過去的幾年裡,社交電商、社群營銷一再被提及,但是很快被簡單粗暴化,社交電商成瞭在朋友圈賣東西的微商,社群營銷變成瞭拉個群發廣告的微商 …… 這些打法無非是做號加很多好友,或者建群拉很多人,這仍然是渠道分發的舊思維。

加好友、拉群無非都是建渠道。

微商們顯然高估瞭人們對社交圈中出現營銷信息的寬容,低估瞭每個人捍衛私人空間的決心,結果簡單粗暴的曝光信息被人們視作垃圾,根本就不可能被傳播。

曝光,隻有帶來人們的自發分享,才會有意義。隻有融入人們的分享行為,從而自發傳播,才是真正合格的社交營銷。

網易運營課在朋友圈刷屏的時候,有人調侃說,一幫天天瞧不起微商的人,此時卻自發地參與到二級分享中,還以此為榮,難道僅僅因為是在傳播知識?

但這句話卻道出瞭社交營銷的魅力,人們明明知道是宣傳,卻並不厭惡,甚至主動投身其中。就如同你知道《旅行青蛙》的明信片是一種宣傳,可依然不自覺地分享。

人們並不反感宣傳,人們隻是不喜歡簡單粗暴地強行植入。

人們並不吝於傳播,人們隻是不喜歡被利用。

五、裂變的公式

如何引發病毒裂變的分享,我總結瞭一個公式:傳播裂變力 = 分享效率 X 接收效率 X 分享接收一體度

下面一一解讀。

(1)分享效率

" 分享效率 = 分享收益—分享成本 "

解讀:沒有人願意無條件乖乖地分享,你得給足好處,同時把他內心深處的障礙降到最低,把分享的門檻降到最低。

分享收益:

a. 直接的利益刺激。比如春節假期刷屏的集 5 福、集生肖,關鍵就是一個 " 分錢 "。前兩天刷屏的直播問答復活卡,目的就是為瞭多一次復活搶錢的機會。

b. 炫耀逼格的社交貨幣。發現一個好玩的 h5 立刻分享出去,往往是為瞭說明自己 " 消息靈通、興趣廣泛 ";年終的網易雲音樂榜單被分享出來,多半是為瞭體現自己的藝術品味;科技媒體上的深度文章被分享出去,是為瞭證明自己的思想層次。

c. 和他人的關系增進。父母分享養生知識給子女,多半是為瞭表達關心。你把手頭的外賣紅包、拼團鏈接分享出去,多半是為瞭關系的雙贏。

d. 表明情緒和立場。分享偶像的東西,就是要為他打 call 咯。分享聲討吐槽某件事的文字,因為那是我敢怒不敢言的心聲呀。

e. 純粹好玩有趣。這個東西分享著玩玩唄,看看大傢什麼反應。

分享成本:

a. 分享動作的復雜性:" 居然要下載 app,居然要註冊驗證的!"

b. 分享的社交形象影響:" 我轉這個,會不會好 low,感覺好微商呀!"" 這麼偏激的不能轉,我又不是微商!"" 我是有腦子的,不是免費搬運工,商傢別想利用我!"

c. 分享的直接利益損失:" 居然要花錢的!"

d. 信任感:" 承諾的分享好處是真的嗎,不會是騙子吧?"

(2)接收效率

" 接收效率 = 接收收益—接收成本 "

解讀:分享出去的東西,如果沒有任何人願意看和用(接收),那麼本身也毫無意義;分享如果變成瞭視覺垃圾,就降低瞭逼格。

接收回報:

a. 產品本身的價值。我確實需要學習網易的方法論呀,所以刷屏瞭我也要看;我確實需要上班點咖啡啊,所以萬能咖啡卡對我太有用瞭!

b. 產品本身吸引人:這個文案一看就好抓人,這些文字畫面讀下去完全流暢不累的。

接收成本:

a. 用戶不感興趣、不需要。

b. 用戶對刷屏的事物缺乏好感和信任。有趣的是,當網易運營課在朋友圈刷屏時,也就反過來證明其效力,大傢的信任感大幅提升。

(3)分享接收一體度

解讀:

最好的自傳播,分享和接收是一體的。

如果使用的過程本身就帶來分享(使用即分享),這種一體化的程度越高,則引爆的概率越高、速度越快。

案例:

歷史上著名的 hotmail 郵箱,用戶使用免費郵箱向別人發郵件時,後綴都會帶上郵箱本身的廣告,使用即分享。再比如直播問答的爆發中,分享復活卡本身就是遊戲的必要環節,而且是分享、接收者雙獲益,自然就爆發瞭。

六、《引爆流行》新版本

市場營銷領域,有一本被奉若神明的經典著作:馬爾科姆 · 格拉德威爾的《引爆流行》,這本書提出瞭流行的三要素:找到擅長傳播的個別人物、產品本身具有附著力容易傳染、環境劇變的勢能。

那麼在社交營銷時代,一個新零售品牌要想引爆,可能得讓這三要素落地。

(1)個別人物

a. 要尋找在社交網絡中有影響力和動員力的自媒體和 KOL。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和公關公司都會有一張表格,告訴你大佬們在社交網絡裡幫你說話的價格。

b. 要根據垂直領域,尋找喜歡傳播、擅長傳播信息的易感人群。

比如臉萌最初的爆發,是在社交網絡中尋找對 " 萌 " 最有偏好的人群,於是百度的 TFBOYS 吧成瞭一個重要陣地。網易運營課最初的刷屏,是運營精選團隊利用瞭運營社群的力量,這幫人本身就以傳播為專業和樂趣。

(2)附著力

解讀:一般來說,用戶在社交網絡中常見的動作有:

a. 社交溝通

b. 創作表達

c. 內容閱讀

d. 參與活動和公共事件

你傳播的載體越接近這四個動作,甚至本身就是這四個動作,人們傳播起來就越自然順暢、沒有心理障礙和負擔。新奇社交工具、UGC 元素、情緒爆文、活動裂變、事件營銷一定是最主流的方式。

點咖啡外賣本身是正常的事情,可如果送咖啡給別人,變成瞭像 " 發紅包 " 一樣的社交行為呢?如果同時還能送出一封情書,正好被另一個在喝咖啡的陌生異性收到呢?咖啡就成瞭陌生人社交,這是連咖啡在做的事情。

吃堅果本身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吃堅果的同時還可以看各種 " 萌漫 "(內容閱讀),吃堅果的裝備可以在社交網絡中分享呢?這是三隻松鼠在做的事情。

(3)環境威力

解讀:要學會追名人、蹭熱點和利用一段時間內大眾的主流情緒。

案例:當網上喪文化流行的時候,喪茶就成為一波蹭熱點的文化現象。

七、新零售的雙向倒流

更多的線下門店、更豐富的線下場景,確實給新零售們帶來瞭更多的流量獲取渠道,但是反過來說,線上不應該被忘記。

隻不過在這個時代,線上流量的獲得不再通過自己開發產品平臺,而更多是通過借勢——在微信這樣的大社交平臺上,小心而巧妙地攫取流量。

渠道曝光的硬廣時代已經過去,隻有善於利用社交傳播來營銷的 " 軟廣 " 才有未來,這是線上流量獲取的升級。

線下更多獲客場景、線上獲客手段升級,隻有這兩者同步推進,才是真正的新零售,才真正叫雙向導流。

作者張俊,上海帥醒創始人,專註 tmt 領域產品開發和商業分析,事件營銷操盤,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個人微信 13385698365,加請註明來意。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