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獐子島(002069.SZ)的海底扇貝又失蹤瞭,一時間引發輿論熱議。
2 月 2 日,大連港到獐子島之間的海面也不平靜,客船因風浪取消。對獐子島而言,資本市場的風浪起於 1 月 30 日晚,底播蝦夷扇貝的存貨異常以及虧損預估讓很多投資者回想起 2014 年被“冷水團”支配的恐懼與不安。
▲獐子島東獐子漁港(每經記者 蘇傑德 攝)
2 月 2 日晚,獐子島發佈股票復牌公告,並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此前報道中對其信息披露問題的質疑進行瞭回應。本報此前報道,早在 2017 年 11 月就已出現扇貝大量死亡但獐子島並未披露,獐子島在公告中並未否認出現死亡情況,並稱“符合扇貝生長規律”。不過,有島民對記者表示,2016 年並未出現 2017 年這樣的大量死亡情況。
▲視頻:每經記者直擊獐子島風雪迷霧,碼頭雜物堆發現死亡扇貝 。
▲視頻:每經記者現場調查扇貝早有死亡
此前,證監會系統相關監管機構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將圍繞“信息披露合規”問題對獐子島此次事件跟進調查。而獐子島在此次公告中表示,綜合同期可比數據,該公司認為去年 11 月扇貝死亡屬於合理范圍,“不構成明顯減值或核銷。因此未觸發臨時信息披露義務”。
獐子島:扇貝確實死瞭
但信息披露沒問題
2 月 2 日晚間,獐子島發佈公告稱,將不晚於 2 月 5 日(星期一)復牌,並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2 月 2 日刊發的報道《獐子島海底扇貝死亡時間成疑 年投入千萬的監測系統仍“難測風雲”?》中,對信息披露所提出的質疑進行瞭回應。
獐子島公告中,引述瞭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報道的如下內容:
“有船員還表示,獐子島在 2017 年 5、6 月份的時候,捕撈上來的扇貝就已經出現死亡的情況”,“獲悉當地蝦夷扇貝早在 2017 年 11 月就開始大面積死亡,這與獐子島公開披露的信息大不相同,也引得外界對於獐子島蝦夷扇貝真實死亡時間及獐子島信息披露合規性的質疑”,“ 2 月 1 日,一位獐子島船員透露,2017 年 11 月份他所在船隻撈上來的扇貝確實存在大量死亡的情況,直至近期撈上來的扇貝還有不少死亡,但相比去年 11 月的數量已經大減”。
從獐子島發佈底播蝦夷扇貝減值消息後,市場關註的焦點之一就是,到底扇貝是什麼時候死亡的?公司是否及時履行瞭信息披露義務?
對此,獐子島在公告中承認,公司生產作業過程中,在包括 2017 年 11 月在內的相關時點,亦發現存在底播蝦夷扇貝死亡現象。不過,獐子島解釋稱,結合當時收獲區域的畝產數據判斷,不存在需要大幅減值或核銷的異常情況。
具體而言,獐子島在 2017 年 11 月、12 月根據訂單捕撈底播蝦夷扇貝,分別捕撈瞭 58 萬公斤和 54 萬公斤。捕撈區域為 2014 年、2015 年底播的蝦夷扇貝。
▲捕撈扇貝歸來的漁船(每經記者 蘇傑德 攝)
根據獐子島捕撈後計算,這些捕撈區域的平均畝產在 23~29 公斤;而 2017 年 1-12 月捕撈的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為 27 公斤。獐子島對比這兩個數字後,發現差異不太大,該公司因此說,“根據 2017 年 11 月、12 月的畝產數據判斷,不構成明顯減值或核銷。因此未觸發臨時信息披露義務”。
獐子島表示,2017 年 11 月份未發生有確切證據表明的蝦夷扇貝大幅減值或核銷的異常情況;到 2018 年 1 月進行年終存貨盤點過程中,公司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後履行瞭信息披露義務。
值得註意的是,這次事件引發外界質疑的還有獐子島第二大股東和島一號基金的提前減持。2017 年 11 月 13 日 ~2017 年 12 月 19 日,和島一號基金分四筆賣出獐子島股票 199.85 萬股,占比 0.28%,套現逾 1500 萬元。從減持均價來看,有三筆在 7.9 元左右,與和島一號基金 2016 年買入獐子島股票的價格(7.89 元 / 股)相差無幾。
作為一個投資基金,這種減倉看上去似乎無利可圖,令外界難以捉摸。值得註意的是,除瞭和島一號基金的提前減倉外,和君系在此次“黑天鵝”事件爆發前也與獐子島撇清瞭直接關系。
公告說漏嘴?
獐子島扇貝消瘦仍然拿去賣瞭
毫無疑問的是,獐子島年末確實出現瞭畝產 23 公斤的情況,這畢竟是低於全年平均畝產水平。既然這一情況未引起公司重視,也未觸及信息披露“紅線”,那麼最終該公司是如何發現事情不對的呢?
“陸續接到市場投訴,對蝦夷扇貝銷售產生較大影響。”按獐子島披露,這其實是年終盤點的重要因素。
獐子島分析,歲末畝產降低的重要原因,是底播蝦夷扇貝肥滿度下降。然而蝦夷扇貝的肥滿度,在不同季節並不一樣。獐子島公司海洋生物研發中心的肥滿度調查顯示,3-4 月份為峰值,10-11 月為谷值, 2-4 月份規格增重和生長最優。
▲每經記者 蘇傑德 攝
按獐子島披露的消息,2017 年 11 月份以來,該公司底播蝦夷扇貝確實出現消瘦的情況,但按上述規律,該公司認為蝦夷扇貝通常應在 12 月份後,隨著水溫下降而攝食增加,肥滿度便會逐漸改善。但是 2017 年 12 月至今,肥滿度未出現明顯好轉跡象,於是便發生瞭市場投訴影響銷售的一幕,然後公司按《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規定進行瞭年終盤點。
而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獐子島在所產扇貝消瘦,明知肥滿度不足的情況下仍將產品推入市場?
海底扇貝“命不好”
是生長規律還是異常事件?
記者此前調查發現,獐子島船員在 2017 年 5 月到 6 月捕撈的扇貝出現少量死亡,11 月份出現大量死亡,今年 2 月仍有數量不等的扇貝死亡。
對於扇貝死亡的這幾個時間節點,獐子島沒有否認,並認為這種情況“符合扇貝生長規律”。
蝦夷扇貝在上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由日本引進,屬冷水品種,獐子島及所屬的長海縣地區,蝦夷扇貝名聲在外。據公開報道,有海洋研究人員曾在長海縣調研發現,2007 年到 2009 年該地蝦夷扇貝出現過大規模死亡,根源在於單物種大面積養殖,極易造成生態系統不穩定,導致實際養殖量超過海域的生態承載力。
獐子島的一位船員 2 月 2 日晚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2016 年的時候,撈上來的扇貝死亡量很少,沒有出現 2017 年這種大量死亡的情況。一位當地村民說扇貝是有個存活率的問題,但是像 2017 年出現的這種大量死亡的情況其是首次遇到。
獐子島在公告中解釋瞭底播蝦夷扇貝的生長規律,蝦夷扇貝在海底約 3 年的生長周期裡,存活數量隨著生長時間增加而減少。在底播後的翌年春季存活率一般約為 50%,收獲期回捕率在 10% 左右時的畝產在 30-40 公斤左右。
“在底播後的翌年春季存活率一般約為 50% ”,這意味著蝦夷扇貝的養殖存在比較高的損失率。但在獐子島多年來的經營風險提示中都沒有明確提及。這句話是第二次出現在獐子島的公告中,第一次則是 2014 年 12 月 6 日對同樣導致扇貝死亡的“冷水團”事件的澄清公告。
2014 年 10 月 30 日晚間,獐子島三季報稱因為北黃海遭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 105.64 萬畝海洋牧場遭遇滅頂之災。受此影響,公司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上半年的盈利 4845 萬元轉而變為虧損約 8.12 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在獐子島海島上采訪時發現,有出租車司機、村民、小販等都對當時的冷水團事件無法釋懷,不認可公司當時的解釋。
每經記者 趙天宇 蘇傑德
每經編輯 何小桃
本文為|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