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速成”創業 為何卻被導師們帶歪瞭?

01-27

" 創業者少瞭,培訓也做不下去,我現在隻是不忍心在過年前解散公司,讓大傢連年都過不好。" 深圳利他社創業培訓機構負責人馬睿有些無奈,又有些不甘心。

在和懂懂筆記的交流中,馬睿認為目前公司所處的創業培訓市場已經愈發蕭條,隨著更多創企的倒閉和泡沫被戳破,大量為創業者、創業項目、小微企業服務的關聯行業也陷入困境,其中創業培訓是首當其沖。

曾幾何時,孵化器、創業咖啡裡摩肩接踵、聽眾如雲的景象悄然散去。曾經在講臺上 " 滿腹經綸 " 的創業導師們,自然也隨著泡沫消散。資本市場退燒後,曾有輿論指責創培機構和創客導師是 " 空談誤國 " 的指揮傢,對此一些機構也搬出瞭咨詢行業的 " 立業規矩 " 予以回擊,宣稱行規本就是 " 隻提供咨詢,不負責實施,更不確保結果 "。

" 不負責質量,那麼憑什麼收我錢。" 這是當地某孵化器裡一傢創業公司負責人小陸的心聲。他告訴懂懂筆記,三年前,他曾經花瞭幾千塊錢報瞭一門創業系統課程,當時覺得課程內容非常高大上,但在後期的創業過程中,這些 " 經驗 " 卻一點用處都沒有。大量系統化、理想化的市場策略、管理手段、營銷竅門,在多變的現實中不堪一擊," 這部分創培機構早該關門大吉瞭,太禍害人瞭。"

如今,創培行業所面臨的困境,究竟是機構搬起石頭砸瞭自己的腳,還是創業退潮後必然引發的連鎖效應?通過馬睿的觀察,或許我們能從中看到一些端倪。

想賺錢的培訓機構與想速成的創業者

這些培訓大廳,以前一到周末就爆滿。

馬睿告訴懂懂筆記,早在 2014 年,勢不可擋的創業潮讓他萌生瞭開辦創業培訓班的想法。而所謂的 " 創培班 ",主要是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教育、項目診斷、案例分析、能力鍛煉等課程服務,提升創業者的項目經營技巧,加強規避風險的能力和心態。

在企業營銷機構工作近五年的馬睿,辭職創業後一下子趕上瞭這波大潮:" 要說前兩年這股浪潮到底有多火爆,且看很多創培班的報班率就知道瞭。"

" 每周的創業主題特訓,基本上都是滿班的狀態。" 他表示,當時相關創業輔導培訓班,主要面向應屆畢業生、初創企業主、互聯網創業個人開課,收費約在 3000 元左右一期,每期四個周末八個課時,每個課時 3 小時," 收費上,我們比其它機構都便宜,幾位講師也都是我找來的成功創業者,所以報名的人很多。"

據馬睿透露,在這些報名的學員裡,有的是還沒創業想來 " 取經 ",有的是已經創業但項目遭遇瓶頸來 " 問診 ",有的是傳統小企業主想要在課程中尋找二次創業 " 靈感 ",甚至還有社交愛好者想通過培訓來擴充自己的 " 人脈 "。

" 與五年前給企業做內訓不同,如今的互聯網時代講究分享和利他。" 抱著這樣的想法,許多小有名氣的創始人都樂意將創業歷程和經驗,提煉並分享給別人,在打造 " 個人品牌 " 的過程中,或許還能夠尋求新的共贏。

因此,這些創始人經常應各大 " 創培 " 機構邀請,成為 " 實戰導師 ",利用難得的閑暇為創業學員 " 帶路 "。

和創業導師們談錢自然是一件很俗的事情。雖然這些小有成就的企業傢絲毫不會在意那幾百元的課時費,但他們的付出也並非 " 公益 ",都是為瞭 " 資源 " 而來。

馬睿告訴懂懂筆記,機構有時為瞭爭取優質導師加盟,不得不采取資源置換的方式來吸引他們。如果導師來自知名企業,那麼他們可以在 " 創培班 " 上發展區域下遊代理;倘若導師來自創投機構,則可以在培訓的過程中優先篩選種子項目;如果是創業企業的創始人,則可以物色一下潛在的優秀員工甚至是合作夥伴;而那些來自院校的專傢學者,很可能會積累大量的社會知名度。機構、學員、導師三方各取所需,還可以與創客空間合作,免費獲得培訓場地,而空間也因此獲得創企入駐的可能。

對,這基本上算是四方共贏瞭。

2015 年初開班後僅半年多,報名參加馬睿操辦的 " 創培班 " 並順利結業的學員,就已經將近 1000 人。相關學費收入高達 280 萬元,而他創辦的這個運營機構,隻有區區 3 個人,除瞭他遊走在各方名講師之間,其他人分別負責課程安排、課堂的管理以及後續的創業成果跟蹤。

" 我們隻宣傳那些成功的案例,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報名。" 哪怕隻是在 " 創培班 " 講課時路過的小企業傢,都會被馬睿當成 " 特訓 " 成果,印刷在各類宣傳品上。

大量毫不知情的人,因為眾多 " 成功標桿 " 而選擇掏錢報班,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 " 成果展示 " 中的一員。至於學員能否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傢,或是頗有建樹的創業者,機構可就管不瞭瞭," 畢竟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據馬睿透露,在培訓結業之後,除瞭部分已經開辦公司的創業者之外,大部分學員會選擇去創業公司裡加盟(甚至進入管理團隊),隻有少數的學員會真的選擇放手一搏。

即便有那麼多成功案例 " 帶路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獨當一面,跨出創業的第一步。由此可見創業除瞭需要行業知識和業務能力,更需要的是強大的心態。而後者,恰巧是創培機構無法給予的。

創業泡沫引發 " 導師荒 ",紙上談兵繼續忽悠

" 課上看似理論的內容很多,但導師所傳授的幹貨還是挺實的。"

雖說 " 創培班 " 無法保證每位學員在特訓之後,都有具備創業的能力和心態,但是那些經過機構精心策劃的創業課程,以及身經百戰的企業傢導師,的確能為學員們帶來許多商業、運營、推廣方面的寶貴經驗。即便是進入企業,學員若能學以致用,也能在相應的崗位上發揮一技之長。

" 所以,我一直覺得做這樣的生意對社會發展很有意義。" 但令馬睿和團隊沒想到的是,在 2015 年入夏後,周圍大大小小的 " 創培班 "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傢都想在創業培訓的紅利中,分得一杯羹。

據他回憶,有一些機構甚至在租用的民宅裡,隨便雇傭幾位空有理論的學院派講師就開班招生瞭," 居然還有機構推出簽約班,承諾如果創業失敗退一半學費。"

發現競爭對手越來越多,馬睿也漸漸感到不安,他告訴懂懂筆記,經過一年的瘋狂擴張之後,僅是華南地區能夠叫得上名字的創培機構,就不少於 300 傢,所開設的課程類目超過 1200 個,報班學員估計以數十萬計。

而他旗下的好幾位創業導師,也接連被其他大型機構以更具優勢的資源 " 挖 " 走瞭,導致他的 " 創培班 " 陷入被動局面,開班受阻。為瞭不給學員退費,他隻能找來幾位圈中好友,稍微包裝一下之後硬著頭皮上臺授課。

" 當時想著,隻要熬過這一段時間,重新招名講師就好。" 就當他在為 " 濫竽充數 " 的做法而感到慚愧時,卻有一位充當 " 導師 " 的好友告訴他,教這種課真的不難,隻要有幾年的社會經驗,知道一些創業案例,不管有沒有實踐經驗都可以。" 隻要腦洞大、氣勢足,就能唬住臺下的人,當聽到教室內陣陣如雷掌聲,我也松瞭一口氣。"

創培機構多瞭,導師顯然成瞭稀缺資源,尤其是口碑絕佳的實戰導師,更是千金難求。苦於找不到專職創業導師,馬睿就隻能自己和好友輪番上陣。為瞭有幹貨可分享,有 " 知名 " 人物可介紹,有新案例可分析,他們從網上購買瞭大量與創業相關的書籍作為參考。

這些 " 努力 " 和付出,從馬睿辦公室的書架上就可以看到。這裡陳列著上百本 " 參考書 ",其中包括《從創業籌資到 IPO》、《創業者手冊》、《馬雲給創業者的 24 堂課》,以及《喬佈斯傳》、《矽谷禁書》、《創業維艱》等英文原版書籍。

公司的 " 導師 " 們就是通過仔細研讀這些書籍,將書中的經驗吸收並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傳授給一心想要踏上創業直路的學員們。

" 相比照本宣科的學院派,(我們)紙上談兵算夠厚道瞭,起碼為學員篩選瞭一遍行業知識。" 馬睿告訴懂懂筆記," 導師 " 隻要在授課的過程中,援引書籍裡部分經典的創業案例,結合個人的社會經驗,並適當加入一些專業名詞,就能夠讓學員們覺得所學內容 " 諱莫如深 "。至於是否親身經歷過創業艱險,已經不重要瞭," 我們畢竟不是胡謅瞎編,至於常識性的誤導,就是書籍的問題瞭。"

用大量 " 理論創業 " 書籍所 " 特訓 " 出來的學員,別說具備創業能力和條件瞭,或許連基本的價值觀念,都會在 " 導師 " 的引導下走進誤區。

然而,這種令懂懂筆記深感無良的 " 創培班 ",卻有學員 " 點贊 " 叫好。在其一則 " 創培班 " 開班的舊聞中,懂懂筆記找到瞭一些學員微信群的對話截圖,部分學員表示,在參加培訓之後受益匪淺,如醍醐灌頂。有人認為除瞭能夠學到大量創業 " 幹貨 " 之外,還能懂得許多行走社會的 " 道理 ",更能鍛煉個人的抗壓 " 能力 ",因此會向朋友分享。

正因為缺乏社會閱歷,這些懵懂的年輕創業者最好忽悠。或許正如馬睿說的那樣,社會上有太多懵懂的年輕人,在看到包裝好的成功案例之後,便會臆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 " 人上人 "。

如何通過捷徑到達成功之巔?他們想當然的希望通過 " 創培班 " 實現目標。卻不想,到頭來成瞭創培機構在泡沫期斂財的工具,學瞭一堆無法落地的 " 概念 "。倘若真有創業者奉行這些 " 概念 " 進行創業,其成功率也可想而知。

但是很明顯,這已經不是 " 馬睿 " 們要去思考的問題瞭。

資本理性,創業退燒,無良機構 " 現世報 "

" 我也曾經擔心老這麼做會把口碑做砸瞭。"

然而,還沒等到口碑被做爛,馬睿的 " 創培班 " 就已經陷入瞭經營危機。他的培訓公司在 2017 年初就已經遭遇 " 寒冬 "。

伴隨著資本市場回歸理性,大量創業項目都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無數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在起伏的浪潮中苦苦掙紮,更有許多小微創企悄然關門。他發現在深圳和廣州的很多孵化器、創業咖啡裡,喧囂不再,冷清凸顯," 創業 " 兩個字也漸漸成瞭 " 高風險 " 的代名詞。

" 曾經還有聯系的很多學員都不提創業瞭,隻想找個安安穩穩的工作。" 如此一來,包括馬睿在內的許多 " 創培班 ",生計就成瞭問題。

他向懂懂展示瞭一份數據:2017 年開始,為瞭吸引學員報班,學費折扣普遍都在 50% 以上,然而全年報班總數不足 200 人,其中三、四月份報班數就占瞭總數的 45%;另外,從五月份開始報班人數開始呈現逐月劇減的趨勢,最 " 慘淡 " 的 12 月份,僅有 4 名學員報班," 這點人數要是開班,如果加上找來的托,即便再怎麼馬虎(授課)也是虧的。"

於是,那些昔日的競爭對手,在嚴峻的創培市場下逐漸成瞭共患難的 " 朋友 "。部分報班人數不足的創培機構,統統將零星的學院 " 湊 " 在一起聯合開班,以減少相應的成本支出。但即便如此,這些機構也隻能 " 保本 ",想要盈利卻依舊困難。

" 即使團隊隻有三個人,但養活起來壓力也很大。" 迫於生存壓力,從 2017 年第二季度開始,馬睿隻能在做 " 創培 " 之餘,再次開始尋找企業內訓的 " 外快 "。

得益於幾年來在培訓市場積累的資源和人脈,他開始承接一些傳統企業的內訓業務,也結接瞭一些行業協會的公開課業務,有時候也做做市場策劃和公關執行的活兒," 但整個氛圍都不行瞭,創客越來越少,不管是投融機構還是孵化器也都開始蕭條瞭。"

他告訴懂懂筆記,團隊以前合作過的十幾傢大中型創業孵化器,都在去年下半年陸續出現經營危機,甚至有三傢在元旦前宣佈清退入駐企業,進入倒閉清算。本來為瞭幫襯孵化器創業氛圍的公開課程和路演活動,也越來越少。

" 有媒體評論說創培行業會有今天,都是機構逐利導致的," 馬睿對此並不認同。他表示,即便培訓團隊自始至終都認真籌劃課程,負責任地傳授創業經驗,未來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虛火下的泡沫一破,所有相關的配套行業都會受到波及,而市場 " 退燒 " 對創培行業的打擊程度,或許僅次於孵化器和創投機構。" 我感覺,現在在創培圈裡還能勉強扛著的,也隻有黑馬瞭。"

創業這門 " 功課 " 可謂是包羅萬象,除瞭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還要有協調統籌資源的能力,更要有前瞻眼界及過人的思維方式。而這些都並非某一套課程就可以 " 速成 " 的,成功的企業都是從痛苦的摸索中,漸漸積攢大量的經驗,總結出規避風險和脫離困境的方法,最終才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浮躁氛圍下的年輕人,越來越希望找到捷徑,一心想要收獲財富的他們,無形中也造就瞭創培機構的發展。在創業紅利期大撈一筆之後,這些機構很少能將創業者送上成功的寶座,反而助推瞭創業 " 泡沫 " 的破裂。

無論是創培課程,還是創業書籍,聽聽看看就可以,千萬不要當做生存的唯一法則。仔細分析一下那些成功的創業者,似乎很少有在創業之初天天捧著成功 " 寶典 " 拜讀的。這條 " 獨木橋 ",不用血汗換不來成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誠不我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