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一線城市常住人口變化:京滬減少

03-02

一線城市一直都是外來人口最青睞的地方。不過近年來,隨著京滬嚴控 " 大城市病 "、加快產業轉型等原因,四大一線城市的人口總量出現瞭明顯的分化:去年京滬常住人口同時出現減少,而廣深則繼續大幅增長。

北京市統計局日前發佈的統計公報顯示,2017 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2170.7 萬人,比上年末減少 2.2 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 794.3 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 36.6%。

上海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 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 2418.33 萬人,比上年末減少 1.37 萬人。

這也是京滬的常住人口數量同時出現減少。從近幾年外來人口的增長情況來看,京滬外來人口在 2014 年前後達到高峰,近兩年的增速放緩並出現瞭下降的態勢。

京滬常住人口的下降,與京滬設立的 " 十三五 " 人口紅線緊密相關。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人口已經超過 2000 萬,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 " 大城市病 "。為瞭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瞭人口和產業疏解的政策。

實際上, 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存在的一系列城市病問題之下,我國的城市發展戰略也在進行調整,未來會把更多機遇和功能分給京滬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 年二十國集團 ( G20 ) 峰會放在杭州舉辦,而不是北京、上海等 " 國際名片 " 城市,這也是 2022 年亞運會落戶杭州之後,又一個國際性重要活動在當地舉辦。此外,去年 9 月,金磚國傢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行。

相比京滬,華南的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的總人口都低於 1500 萬,無論是產業還是人口,都還有較大的發展增長空間。因此,在京滬常住人口減少的同時,廣深的常住人口卻在大幅增長。

深圳市統計局 2 月初發佈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全市 2017 年末常住人口 1252.83 萬人。而 2016 年末深圳常住人口為 1190.84 萬人。按此計算,去年深圳常住人口凈增瞭 61.99 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 GDP 數據納入深圳 GDP 計算。

深圳市統計局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深汕特別合作區 GDP 納入深圳 GDP 計算後,去年深汕合作區的人口也首次納入到深圳常住人口計算。

不過,關於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具體人口數據,目前尚未正式揭曉。按照公開資料,目前深圳特別合作區的常住人口大致在 7.1 萬人左右,如此一來,去年深圳本土人口凈增 55 萬人左右,增量與上一年度略有增加。

廣州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則顯示,2017 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 1449.84 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瞭 45.49 萬。

值得註意的是,不管是深圳還是廣州,近三年,常住人口均實現大幅增長。例如,2015 年到 2017 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 60 萬、53 萬、62 萬(本土 55 萬),同期廣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 42.06 萬、54.24 萬、45.49 萬,近三年這兩個城市人口增量在各大城市中領跑,這也顯示珠三角尤其是廣深的人口吸引力不斷增強。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 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瞭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廣州為例,近年來,廣州頻頻發力,思科、GE、富士康等大項目紛紛落戶,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增長。

另一方面,廣深的入戶政策也相對寬松,非戶籍人口待遇與戶籍人口相差不大。在深圳,2016 年 8 月,深圳市政府印發《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人口服務管理的若幹意見》、《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幹規定》以及《深圳市居住登記和居住證辦理規定》,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戶籍人口比例及結構優化。新的人才引進政策將純學歷型人才入戶條件放寬至大專,技術型人才入戶條件放寬至中專 + 中級職稱,這一政策的出臺也被外界稱之為史上最松的落戶政策。

表 :2017 年四大一線城市人口變化表

(第一財經 APP)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