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集體癲狂的背後是互聯網行業缺乏創新的焦慮

03-09

雷鋒網 AI 金融評論按: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浩哥說,作者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田鴻飛。田鴻飛 1996 年觸網,程序員;2002 年 MIT 學金融;2005 年 Oracle 做安全;2012 年接觸鏈圈和幣圈;2015 年入 VC 圈。

在 VC 歷史上,從沒有任何一個話題像區塊鏈這般充滿爭議。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聚集在不同的微信群和 Telegram 群裡面,徹夜無眠的討論技術和哲學思想。一下子多瞭很多加密技術愛好者,多瞭很多貨幣金融學傢,多瞭很多區塊鏈的信仰者,BFT、PBFT、POW、POS、DPOS、Sybil Attack…… 多瞭很多陌生的單詞。

不同於剛剛熱鬧過的深度學習需要極強的統計和代碼知識,區塊鏈融合瞭很多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理念,所以大多數喜歡動腦子的人都可以參與。對區塊鏈的擁護者,區塊鏈就像打開瞭一個嶄新的世界,去中心化下的陌生互信、平等、按價值貢獻所得 …… 這樣的理想世界令大傢無眠神往。

反區塊鏈的陣營主要攻擊代幣經濟的泡沫,甚至充滿欺詐。因為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區塊鏈項目大規模商業化。作為區塊鏈最成功的兩個項目,比特幣的商業價值仍然體現在充滿爭議的數字資產;以太坊智能合約的主要商業價值僅僅體現在瞭促進 ICO 泡沫。

無論在不眠的區塊鏈討論群中的爭論,還是區塊鏈和反區塊鏈之間的論戰,有著不同信仰和不同專業語言的激辯雙方,都很難進行任何有意義的討論。這正如產生於哈耶克和凱恩斯,至今仍然持續的市場經濟之爭。因為爭論多久都註定不會有任何結果。

不如,歇一歇,大傢低頭做事情時至少看看比特幣的源代碼,或者考慮一下,為什麼產生於 2008 年的區塊鏈技術忽然變得如此紅火?

我認為,區塊鏈如此瘋狂的背後,很可能代表瞭互聯網技術創新的匱乏,互聯網時代的結束,以及創業者和 VC 機構的集體焦慮。

1、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匱乏

互聯網產生於 90 年代末,泡沫於 2000 年,成熟於 2006 年,經過瞭以 Yahoo 為代表的 web1.0 和以 Facebook 和 Google 為代表的 web2.0,迎來 2008 年開始的移動互聯網高潮。據我判斷,移動互聯網的創新機會已經於 2015 年結束,最近的一個移動互聯網獨角獸是 2014 年成立的 ofo,最後一個 PC 獨角獸知乎產生於 2011 年。

PC 出貨量早已連年下滑,智能手機出貨量在 2017 年也首次出現下降,流量紅利的消失,預示著互聯網在商業價值方面已難以突破。用戶增長放緩的壓迫,更讓亞馬遜、阿裡、騰訊等巨頭開始放下身姿,向線下拓展。而線下模式那麼重,掙錢又哪有那般容易。

互聯網下半場更深刻的變革,隻有寄托於企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深入產業鏈,對企業生產、管理流程升級改造。但從網絡效應的角度,顯然不會再出現 2C 互聯網那樣的高潮。

2、VC 們和創業者的集體焦慮

對雄心壯志的投資機構和創業者來說,歷經 2010 年後移動互聯網、O2O、消費升級、視頻直播、P2P、共享經濟、人工智能 …… 一個個高潮迭起後,隻有潮水退卻,才能看到誰被拍在瞭沙灘上:

大傢期望很高的 VR 證明瞭是一場小春夢,已經被創業者和 VC 迅速的忘記;

深度學習掀起的熱潮很快走到瞭深度學習能力的邊際;

教育和消費升級短期內不會有很大的提升;

普遍看好的物聯網,提高瞭企業運營效率,但改變企業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智能傢居帶給消費者的體驗提升一直不疼不癢;

不同於美國高度發達的企業軟件市場,由於中國的市場經濟和企業管理制度不成熟,中國的企業軟件市場長期畸形發展,因此,互聯網在企業端的應用在中國市場還有很大潛力。不過企業軟件是一個緩慢發展的市場,投資需要耐心和行業知識,這個領域的投資人才長期在中國缺失。

從 VC 投資周期的角度,5~8 年是完整的一輪。從 2011 年和 2012 年移動互聯網進入藍海算起,許多基金在移動互聯網這波大潮後,已迎來瞭退出期。回頭來看,真正走出的獨角獸並不多,掙錢的基金當然是少數。

因此,無論中國的 VC 還是美國的 VC,都產生瞭迷茫和焦慮。當然也包括那些打拼多年,一路追逐風口,卻仍無出頭之日的創業者。

3、互聯網的初心已面目全非

相比技術創新的匱乏和 VC 們的集體焦慮,引發社會焦慮的是,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背離瞭本來的初心。

最早的互聯網誕生於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然後很多極客免費貢獻瞭早期互聯網絕大多數的流行開源軟件。可以說,整個互聯網都是建立在開源軟件基礎上的。

起源和技術本質是去中心化,所以互聯網才如此的強壯,成為瞭一個自由、公平、免費開放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分享信息、獲取知識,實現超越地理和文化壁壘的合作。

然而現實世界中,多數情況下,中心處理信息的效率一定遠遠高於去中心化的方式。在 VC 大量資金的支持下,一些聰明的創業者開始在互聯網的應用層占據信息入口和建立中介平臺,誕生瞭像谷歌、雅虎這樣中心化公司,利用廣告模式和信息中介賺錢。

至今為止,互聯網的盈利模型仍然大體上分為廣告模式和中介模式。互聯網經濟模型的核心,由此也變成瞭追求網絡效應、平臺效應,建立壁壘,形成壟斷,追求超額利潤。

經過 20 年的發展,無疑這個模型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在中國形成瞭 BAT,在美國形成瞭 FAANG 的壟斷核心。也就是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今天的互聯網都出現瞭壟斷巨頭地位堅不可摧的局面。即便創業者有所創新,卻面臨著被壟斷者碾壓的困境。

曾經開放、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在人類逐利下最終走向瞭中心化的高度集權和控制。資源集中化導致瞭結構臃腫,過度營銷,信息冗餘,信息嚴重不平等。大平臺對個人數據的采集和利用,更與互聯網早期的精神背道而馳。這些引發瞭更大的社會焦慮。

4、Token Economy 帶來的顛覆

能夠打敗巨頭歌利亞的隻能是化整為零的去中心化。在互聯網走向臃腫、壟斷的今天,區塊鏈其實是要通過一種創新的底層架構形式,重塑互聯網曾經追求的自由、開放、去中心化的精神。

正如剛才所說,開源軟件成就瞭互聯網。然而長期以來,開源軟件缺乏商業模式,主要靠用戶小額捐贈或者為企業做服務。

缺乏合理分配機制,沒有正向激勵,開源軟件企業慢慢被 Google、Apple 這些壟斷者擠到瞭互聯網經濟體的邊緣,主要靠創造者的奉獻和使用者的熱情來維持。

伴隨區塊鏈,Token Economy 的產生卻再次把開放協議喚醒,這將徹底改變開源軟件。

如果開源軟件的創作人根據軟件的場景設計瞭 token 機制,在早期沒有用戶或者很少用戶的時候寂寞的建造社區,獲取 token,隨著用戶的增加,社區的價值在提升,促進 token 的增值,這樣就會回饋早期的創作人和社區的參與人。

可以想象,Token Economy 會改變軟件開發產業的遊戲規則,憑借清晰的利益分配機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創作人和企業會改到區塊鏈的底層架構上去開發產品,這將打破互聯網世界中 Apple 應用商店壟斷的模式。

去中心化組織同樣需要去中心的金融服務模式,Token Economy 的產生同樣會顛覆原有 VC 的運作方式。

Ronald Coase 的邊際成本理論解釋瞭為什麼會產生公司。信息社會中大大降低瞭企業的邊際成本,在將地球拉平的同時也拉平瞭企業,在共識算法的演進和 Token Economy 的機制下,最後形成瞭去中心化的企業形式。

去中心化企業的產生進而會產生新的企業融資形式。一個去中心化的企業不可能會有傳統企業的股權概念;沒有瞭股權,肯定就沒有瞭 VC 投資。

比如:一個硬盤共享的 ICO 項目。如果用戶看好這個產品,未來需要使用這個產品,那麼可以購買 token,支持開發者開發,從這個角度來看,像產品眾籌;如果作為 VC,想投資這個團隊,因為這個團隊的價值主要在於 token,那麼 VC 不如直接購買 token,而不是投資股權。這也省去瞭那中間無休無止、討價還價的談判。也不再需要 FA 中間商掙傭金。

股權的創新讓不參與公司創造的外部投資人和用戶享受公司增長的福利,Token Economy 的產生將會進一步拉近用戶和企業真實價值的距離。

在全球市場,Token Economy 下的 ICO 正在嚴重威脅 IPO。因為對於創業者,這種融資是開放的、分佈式的,並且打破地理上的壁壘,面向全球更廣范圍的投資者募資。而且從代幣售出的那一刻起,就在不眠不休的全球市場有瞭定價和交易流通性,這是所有創業者夢寐以求的畫面。

綜上所述,可以說,Token Economy 打破瞭互聯網經濟長期以來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商業模式,用戶真正為使用的資源付費,這將引發很多行業巨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