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 90 後的搬遷史:從 2 樓到 22 樓的故事

11-05

(原標題:一個 90 後的搬遷史: 從 2 樓到 22 樓的故事)

[ 1988 年 7 月,中國第一個土地拍賣、按揭貸款,真正完全意義上的商品房小區東曉花園在深圳竣工,售價是 1600 元 / 平方米 ]

[ 截至 6 月 30 日,銷售額超過 50 億元的企業達到 126 傢,比去年同期增加瞭 11 傢,銷售額共計 36220 億元,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 62%。 ]

出生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期的邵翀(化名)幾乎見證瞭整個中國房地產歷史,出生在中國西部某四線城市的邵翀從小到大經歷過很多次搬傢,而每一次搬傢幾乎都處於中國房地產歷史的某個特殊時期。

" 房子越來越大,樓層越來越高,社區的溫度越來越低,對於房子的定義也越來越不一樣。" 邵翀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 · 斯蒂格利茨曾預言:在 21 世紀,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大因素,一個是美國的高科技,另外一個是中國的城市化。在過去的 20 年裡面,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讓越來越多的人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並從中造就瞭一批億萬富豪。不可否認的是,過去二十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瞭更好的住房條件。

90 年代:福利分房

邵翀出生在 90 年代初期,那個時候基本還在福利分房階段,商品房時代還未到來。

" 我們出生的時候傢在當時的 CBD 百貨大樓對面,是我媽媽單位的房子,住在 2 樓。傢裡一室一廳一廚房,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四個人住在這個房間裡面。那個時候連廁所都沒有,晚上還要提個便壺在房間裡。傢裡人洗澡都要去公共廁所旁邊的澡堂。" 邵翀告訴記者。

從官方統計的數據來看,1987 年才有全國性的房價統計。1987 年商品房銷售面積 2697 萬平方米,總量上似乎也不少,可相對於龐大的國民總數,實在太少,隻能滿足幾十萬人的居住需求。當年的全國平均房價是 408 元 / 平方米。看起來不高,但相對於當時的居民收入,也屬於不可承受之重。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有人都依靠著單位的房子,也沒有人意識到原來房子還會保值增值,那個時候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都不好,這類單位的公共廁所還是很常見。

" 後來回去再看那個房子發現都拆掉瞭,政府定義這個房子是危房,很難想象那麼多人擠在這裡還生活瞭好幾年。" 邵翀說。

1993 年,邵翀搬到瞭他母親單位自己修的房子裡,從 2 樓搬到瞭 4 樓。

" 這個房子是一室一廳,臥室裡面兩張床,雖然房間不大,相比之前還是好瞭很多。不過這個房子的廚房和廁所在過道外面,晚上上廁所還是很不方便。" 邵翀說。

邵翀住的房子一層樓有 3 戶人,而中間戶的這個房子就會面臨過道公用的情況,在當時那個年代,還沒有太多人性化設計。

" 那個時候最開心的是整棟樓全是媽媽單位的同事,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小夥伴可以在院子裡面玩,社區的氛圍非常濃厚,童年的時間過得還是非常開心的。記得 2000 年我搬走的時候,鄰居傢的弟弟還大哭大鬧,現在的小孩估計都體會不到我們當年那種大院的樂趣瞭。" 邵翀說。

1988 年 7 月,中國第一個土地拍賣、按揭貸款,真正完全意義上的商品房小區東曉花園在深圳竣工,售價是 1600 元 / 平方米。1989 年 2 月 15 日,北京首次公開出售建在黃金地段的商品房 350 套,每平方米最高 2000 元。上世紀 90 年代初,海南大開發推動瞭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但隨著 1993 年第一次房地產調控,海南、北海等地房地產回調。

21 世紀初:商品房初顯

1998 年,是中國房地產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連續兩年的北戴河會議醞釀之後,當年 7 月 3 日,國務院頒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核心內容就是從當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貨幣化。繼而從 1999 年開始,中央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也就是在 1998 年,部分城市房價的單價躍上 2000 元 / 平方米,商品房時代開始來臨。

邵翀傢買的第一套商品房是在 2000 年,那個時候他們傢買的房子房價 500 元 / 平方米左右,這個房子並不是開發商開發的小區,而是一個單位自己多餘的房子外包出來賣。但是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價格已經是市場化定價瞭。

" 三室兩廳 120 平方米,每個房間都很大。當時我們傢住 8 樓,樓上還有 120 平方米的屋頂算自己使用,不過房子沒有電梯。" 邵翀說。

在當時的情況看,很多房子都在 8 層沒有電梯,後來各個城市開始執行 6 層以上必須安裝電梯的規定,再後來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有瞭電梯,時代也在不停變化。

" 自從搬瞭傢以後和鄰居就幾乎沒有來往,目睹瞭對面鄰居從結婚到離婚到再婚,我也隻去拜訪過他們一次,其他時間雙方基本沒有交集。我的童年再也沒有小夥伴可以陪我玩耍,不過很慶幸的是我的成績開始突飛猛進。有時候一個良好的環境的確可以改變很多生活方式,我就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瞭。" 邵翀說。

那個時候商品房最大的改善就是戶型的優化和面積的增加,這一輪興起的開發商諸如順馳、SOHO 中國等房企,在當年都是明星公司。不過目前看來,已經很多公司退出瞭歷史舞臺。

競爭時代:產品決定勝負

邵翀傢裡再一次買房已經是 2015 年的事情,這一次他們買瞭當地一個知名樓盤 "×× 天地 "。

" 這個樓盤位置在城市新區的 CBD,小區無論是物業還是環境都比之前好瞭很多,我們買的房子是在 22 樓,房間格局是四室兩廳兩衛,從窗外看出去視野也寬廣瞭許多。" 邵翀說。

這個小區在當地是典型的改善類產品,無論是物業服務還是花園配套,都比之前的房子好瞭很多。和很多樓盤一樣,案名都是 "×× 天地 "、"×× 花園 "、"×× 府 " 之類的大眾貨。

" 買的時候考慮的就是位置,還有就是整個小區品質,父母年紀大瞭,他們想換一個更好的環境養老。" 邵翀說。

事實上,中國房地產市場幾乎經歷瞭過去二十年的黃金時代。由於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開發商不斷跑馬圈地,產品質量並沒有其他行業提高得那麼快。可是到瞭最近幾年,消費升級的影響下幾乎每傢開發商都開始打造自己的改善產品,希望獲取產品溢價,產品競爭時代開始來臨。

" 房子越來越大,可是鄰裡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大傢關上門在這個封閉而安全的空間活動,出瞭門可以去更遠的購物中心、劇院活動,而物理距離較近的鄰居卻成瞭陌生人。" 邵翀說。

從某種意義看,現在的房子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兩極化,以前的房子雖然更小,但是人們生活在一個大社區。而現在的房子卻讓這個物理社區變小,產生連接的點則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企也不斷進行自己的產品加碼,無論是戶型、社區、配套都在不斷進行完善,希望可以體現自己的產品溢價。

旭輝集團總裁林峰說:" 我們致力於打造有溫度的社區。"

" 下半場是客戶體驗的邏輯,我們正在通過客戶體驗獲得客戶認可,轉化為東原盈利能力的一部分。" 東原地產集團董事長羅韶穎說。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截至 6 月 30 日,銷售額超過 50 億元的企業達到 126 傢,比去年同期增加瞭 11 傢,銷售額共計 36220 億元,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 62%。萬科、碧桂園、恒大邁入 2000 億門檻,綠地、保利、中海、融創緊隨其後邁進千億陣營,再次呈現強者恒強的行業定律。

" 中國在過去的 20 年時間,這個社會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盡管名聲不是很好,但是變化的過程中還是起瞭很大的作用,對城市面貌的改變、居住條件的改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還是做瞭巨大的貢獻。所以我們體會到,在過去,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建房子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過去的 20 年時間,房地產開發商們在 20 多年的時間建瞭好多的房子。到今天為止,每一個城市都不缺房子,而是把這些房子最充分地利用起來才是我們的使命。"SOHO 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告訴記者。

在邵翀眼裡,買房子,就是買瞭一種生活方式,因為這個傢庭將圍繞這個房子展開連接,這個房子不僅連接瞭傢庭成員,還連接瞭周圍的消費。而房企也不斷外延自己的物業服務體系,希望更好地為業主服務。

看起來,這似乎到瞭房地產最好的時代,一方面城市化進程還未結束,房地產開發還有機會;同時,激烈的競爭讓產品開始越變越好,行業開始不斷規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