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多賺 290 億美元,為何我還不開心?

02-28

前兩天,巴菲特發佈瞭 2017 年度致股東信。英文版 PDF 多達 18 頁,翻譯成中文後超過 1 萬字,由於內容相對專業,即便中文版看起來也不輕松。

我仔細閱讀瞭完整版,摘錄瞭一些對大傢有用的重點。

希望通過我的解讀,能讓你跨過專業名詞的障礙,從巴菲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巴菲特到底寫瞭幾封信?

一年一度,伯克希爾公司都會公佈財報,其中就有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一封信。

網上都說這是 " 第 53 封股東信 ",實際上從 1956 年巴菲特成立合夥公司以後,一直就有給股東寫信的習慣,算到現在應該有 61 封。為什麼是 53 封呢?

原來 1965 年巴菲特收購瞭一傢紡織廠名叫 " 伯克希爾 ",後來他解散瞭合夥公司,把自己的重心放到伯克希爾上。

隨著紡織產業沒落,巴菲特嘗試轉移業務方向,一開始收購瞭幾傢保險公司,之後保險業務逐漸成為公司的主營業務。

所以對伯克希爾的股東來說,今年是第 53 封信,但你要知道,巴菲特本人已經寫瞭 61 封信瞭。

在信裡巴菲特除瞭介紹公司過去一年的經營情況和財務數據,還會大量分享自己的投資理念。

一開始這些信並沒有引起多少關註,但隨著巴菲特的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在研究他的信。

由於巴菲特本人沒有寫過任何一本書,所以他的信成為我們瞭解他投資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而 2017 年度的信中,我學到最有價值的一點就是:投資要有長期的眼光和定力,任何短視的行為,都會影響我們取得良好的回報。

多賺瞭 290 億,為啥還不高興?

首先,巴菲特向大傢公佈瞭伯克希爾過去 53 年的經營情況:不管是公司的賬面價值還是股價,在過去 53 年時間,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在 20% 左右,比起標普 500 指數 9.9% 的年收益率,跑贏瞭約 10 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2017 年度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點擊可看大圖

在 2017 年,伯克希爾又賺瞭 450 億美元,比上一年 240 億美元增加 80% 以上。

但接下來,巴菲特很誠實地說:這些錢一大半不是自己賺的,而是美國國會送的,扣掉這部分,去年的經營情況並沒那麼好。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特朗普政府去年 12 月推行瞭一項稅改(參考:美國的我 vs 中國的我,誰交的稅多?)

這項稅改也給伯克希爾帶來瞭 290 億美元的 " 意外之財 "。

雖然多賺瞭 290 億,但巴菲特並不覺得有多高興,他其實非常害怕股東們被表面的數字誤導,尤其是很多沒有會計知識的人,很容易被財務數據蒙蔽。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擅長投資股票,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的股票市值加起來有 1700 億美元。

按照美國新會計準則的規定,這些股票的浮盈和浮虧都要計入伯克希爾公司的凈利潤中。

要知道,股票每個季度上下波動 10% 都是很正常的,而對伯克希爾來說,這意味著每個季度的凈利潤都可能會有超過 100 億美元的波動。

試想一個不懂會計常識的人,看到報表上每季度凈利潤變化這麼大,還以為公司出瞭什麼問題,但實際上伯克希爾的長期表現非常穩定優秀。

由此可見,凈利潤這個數字一方面會受到會計規則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包括瞭和企業經營無關的投資收益(比如炒股等),很容易失真。

所以巴菲特一直在強調,我們不要隻看凈利潤,而是要關註企業通過正常經營獲得的盈利,因為從長期看,這才體現出企業的真正價值。

如果我們隻註重短期表現,忽視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很容易做出誤判。

沒想到,股神曾經也 " 虧成狗 "

但像伯克希爾這麼優秀的公司,假如你買它股票的話,也不保證年年都能賺錢。

這張圖,顯示瞭歷史上伯克希爾股價最嚴重的 4 次下跌:

數據來源:2017 年度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點擊可看大圖

最極端的情況,假如你不幸在股價某個高點買入伯克希爾,有可能在 2 年時間內跌掉近 60%。

這個時候如果你忍不住拋瞭,那麼你將永遠承受這 60% 的虧損;如果你有耐心繼續持有,不但可以等到股價漲回來,而且還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回報。

這張表格的意義在於,即使像伯克希爾這樣穩健的公司,股價短期的波動也非常劇烈。

除瞭上面這 4 次大跌,伯克希爾公司在未來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出現第 5 次、第 6 次,但沒人能告訴你什麼時候會發生,連巴菲特本人也不知道。

事實上股價短期波動是不可預測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價值的增長會逐漸反映到股價上,所以巴菲特在信中引用他的老師格雷厄姆的一句話:

短期來看,市場是一臺 " 投票機 ";但從長期來看,就會變成 " 稱重機 "。

" 十年賭局 " 證明瞭這一件事

2008 年,巴菲特曾用標普 500 指數和當時的一個對沖基金打賭:十年內如果你的組合能跑贏標普 500,我就輸給你 50 萬美元。

對方挑選瞭 5 隻基金的組合來迎戰,每隻基金拉出來都有一批華爾街精英在管理,他們可以根據專業知識自由調整手中的股票。

不管怎麼看,這些專傢打敗標普 500 簡直是小菜一碟。

十年之後,結果終於出來瞭:

標普 500 指數的年復合收益率是 8.5%;而這 5 隻基金表現最好的基金 C 年收益率是 6.5%,表現最差的基金 D 年收益率隻有 0.3%(而且在 2017 年已經被清算)

數據來源:2017 年度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點擊可看大圖

巴菲特用這個 " 十年賭局 " 再次證明瞭一點:大多數投資專傢根本無法戰勝市場(他本人除外 ~)

倒不是這些基金經理不聰明,實際上這些人也是經過大量分析研究,才做出瞭買賣決定。

但真遇上瞭股價大幅波動,太多的分析往往幫不瞭什麼大忙,就看你有沒有定力去忍受暫時的虧損。

而這些專傢顯然無法接受虧錢的事實,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組合,可惜結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這就帶來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普通人買主動管理的基金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它不僅無法跑贏指數,甚至很有可能會賠錢。

當然,對那些投資專傢意義就很大瞭:如果賺瞭他們可以拿分成,萬一賠瞭,虧的也不是自己的錢,另外每年還能收到一大筆手續費。

實際上,巴菲特一直在提倡普通人應該去投資指數基金(比如標普 500 指數),不僅比主動基金費用更低,而且長期來看,可以獲得比投資專傢更高的收益。

我們能學到什麼?

總結一下,這份股東信的主線還是非常清晰的:

巴菲特以自己的伯克希爾作為正面例子,告訴大傢不要過於關心一傢公司短期的業績變化和股價波動,因為長期來看,這些 " 驚濤駭浪 " 都不過是湖面上的一絲 " 漣漪 "。

同時他也用 " 十年賭局 " 中基金經理的表現作為反面教材,告訴大傢過於關註股價波動的危害,那就是被市場情緒牽著鼻子走,陷入到頻繁交易的誤區。

事實證明,如果你做瞭成千上萬次的買賣決策,無疑會增加犯錯的幾率。

而巴菲特的做法是,認真思考自己的每一筆投資,盡量減少交易的次數,這樣準確率自然就高很多。這也是巴菲特著名的 " 打孔機 " 投資策略(參考:買到一年漲 120% 的白馬股,卻虧瞭 2000 塊 ……)

所以,如果你想親自投資股票,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巴菲特的做法。

但如果你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小白投資者,怎麼辦?

那也沒有關系,因為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戰勝大多數專業投資者,那就是投資指數基金。比如中國的滬深 300,也是一個類似於標普 500 的指數,適合普通人參與。

實際上,一個投資者要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不在於你有多聰明,一個經濟學或金融學博士也不見得能在投資領域超過普通人。

成功的投資者其實需要一種能力:在市場瘋狂的時候依然保持冷靜,始終關註那些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基本面因素。

最關鍵的一點,即便被人嘲笑愚蠢,也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假如你有興趣讀一下巴菲特歷年的股東信,推薦機械工業出版社《巴菲特致股東信》。

這本書將巴菲特 1979 年 -2000 年致股東信按照內容分類,條理清楚,讀起來非常便於理解。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