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加快國產步伐:選址隻差臨門一腳?

10-31

" 特斯拉國產政策障礙不大。"10 月 29 日,針對特斯拉國產並將控股的消息,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孫元欣表示:" 雖然現行政策尚未對汽車產業合資放開,即便是在自貿區,但是國務院 39 號文件提到的 12 個領域擴大外資開放中,第一個就是新能源汽車,而目前,上海自貿區有兩個可以允許外資控股的汽車企業名額。"

這也意味著,即便國務院 39 號文件的實施細則並未出臺,但特斯拉可以利用自貿區現有政策實現實際控股。

特斯拉國產箭在弦上

特斯拉實現國產沒有什麼意外,懸念在於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落地。

此時再爆出特斯拉國產的消息,從時機上看,10 月 16 日,上海發佈《上海市關於進一步支持外資研發中心參與上海具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幹意見》,從投資貿易環境提升、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政策便利化等方面,支持高能級研發中心在滬發展。

10 月 25 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第 19 屆亞太汽車工程年會上表示:" 新能源汽車的股比限制將放松,在明年將允許外資新能源汽車企業在自貿區內建立獨資公司。"

在演講中 ,董揚特意以特斯拉為例說明瞭新能源汽車股比開放問題。之後,商務部發言人高峰也稱,對於高技術、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等領域的投資,中方始終持歡迎態度。

不過," 目前並沒有獨資的條件。" 孫元欣表示,雖然國務院 39 號文件提到 12 個領域擴大外資開放中,第一個就是新能源汽車,但目前實施細則並沒有出臺。

" 目前自貿區的政策同樣不允許獨資,但是有兩個控股名額。" 孫元欣表示,這也意味著,假如特斯拉落戶上海即便無法獨資,也可以成為控股大股東。

臨港自貿區很大,總面積 400 平方公裡,其中 14 平方公裡屬於自貿區,在現行政策下,特斯拉如果要利用自貿區兩個控股汽車企業的政策,那麼,就必須落戶在 14 平方公裡自貿區范圍內。

不過,自貿區的開放程度和版圖都在不斷提高。2013 年 8 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9 月 29 日正式掛牌成立。自貿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 4 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 28.78 平方公裡。

自貿區作為試驗田,無論是其涉及的范圍還是產業,都在不斷調整和擴充。

2014 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一周年之際,外商被允許以獨資形式投資高鐵、石油勘探、鹽業、航空運輸銷售代理等 19 個領域。

之後,國務院發佈自由貿易試驗區有關行政法規調整,將允許自貿區內外商獨資設立鋼鐵生產企業;將允許自貿區內外商從事糧食收購和棉花批發等,並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與高速鐵路、鐵路客運專線、城際鐵路配套的乘客服務設施和設備的研發、設計與制造,與高速鐵路、鐵路客運專線、城際鐵路相關的軌道和橋梁設備研發、設計與制造,電氣化鐵路設備和器材制造,鐵路客車排污設備制造。

鼓勵外商投資石油、天然氣(含油頁巖、油砂、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的勘探、開發和礦井瓦斯利用(限於合資、合作)。

這些關鍵領域允許外商獨資,正是外商多年來真正想要的,汽車產業也是如此,股比放開呼聲下,在自貿區進行有條件放開,本身就是符合自貿區的定位。

國產降低成本

作為一傢外資企業,按照之前的產業政策,特斯拉必須與國內企業合資。之前,也有消息稱,不能單獨國產的特斯拉,在落戶上海的同時,還與神秘的上海市某國資企業談合資,共同推進特斯拉的國產。而這傢國企並非汽車行業的企業,因為特斯拉想保持其技術的獨傢性,不想讓同行業的國內車企 " 學習 " 它的技術。

從最新消息看,特斯拉的國產項目,規模可能與美國內華達的工廠相當。根據媒體此前的報道,特斯拉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 ( Gigafactory ) 目前仍十分神秘,占地達 1360 萬平方英尺,在其完全竣工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實體建築結構體之一,將極大地提升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產能。上海之所以一直是特斯拉國產的候選地之一,因為上海臨港能提供這些資源;其二,從零配件配套上,臨港的條件也很優越。

另外," 特斯拉本土化生產,直接降低其物流成本,可以利用本土零部件配套,無論從時間和成本上來說,都更能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一傢車企高管認為。

不過,對於計劃國產的特斯拉,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大部分的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沖擊不會很大。

" 除瞭特斯拉,目前國外尚未有真正成規模的新能源車企業,加上自貿區總共兩個控股名額,這也意味著特斯拉的獨資國產,並不會被大規模效仿。" 汽車資深分析師鐘師認為。

孫元欣也認為:" 特斯拉國產跟其他領域的企業一樣,現在中國企業也已形成瞭自己的競爭力,而特斯拉國產起到的將是‘鯰魚效應’,那些本身競爭力就很強的車企,並不見得會受制於特斯拉的國產,而那些依靠政策保護、躺在溫床上的車企,也會迫於形勢壓力會主動升級。"

(編輯:周開平)

更多內容請下載 21 財經 APP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