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監守自盜風險難控

02-05

證券時報記者 王君暉

當我們談論區塊鏈的時候,我們都在談論什麼?是一種去中心化、防篡改的點對點分佈式賬本,還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憑一個白皮書就能圈錢 10 億美金的 ICO,還是讓人眼花繚亂的種種代幣?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一些曾埋頭技術的項目也開始通過首次代幣發行(ICO)的形式發行自己的代幣。曾經涇渭分明的 " 鏈圈 " 和 " 幣圈 ",其分野正日益模糊。

目前在區塊鏈世界中活躍的,並非傳統互聯網公司或金融機構,而是諸多創業公司。這些公司通過 ICO 的形式募集資金維持生存,所發行的代幣在交易平臺上線後,又衍生出瞭龐大復雜的數字貨幣二級市場。項目方、投資基金、交易平臺、投資者等構成瞭完整的利益生態鏈條,資本市場的種種規則在這裡一應俱全,曾經的亂象也正在這裡盛行。證券時報記者多方瞭解後,試圖通過一些細節和各方觀點,展示這個世界的一角。

交易平臺年入超 50 億

交易平臺是數字貨幣利益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它連接著區塊鏈投資的一二級市場,也連接著項目方和普通投資者。2017 年 9 月國內交易平臺被清理整頓後,數字貨幣交易一度低迷。此後,為瞭繼續開展交易業務,各平臺采用出海、開展場外交易等方式,與監管玩著貓鼠遊戲。

" 我們不上納斯達克,我們和納斯達克是競爭關系。" 一位接近火幣的人士在一次關於區塊鏈的聚會中這樣轉述瞭火幣某位高管的話。

這或許並不是天方夜譚。2017 年,經過瞭監管打壓的國內數字貨幣交易平臺,通過 " 出海 " 等方式,極大加快瞭發展速度。用戶數量、交易規模、上幣費用及速度,均提高瞭不止一個臺階。同時,因為國內政策的收緊,這些交易平臺在與監管的博弈中探尋出更多樣的發展路徑,以種種 " 打擦邊球 " 的方式,繼續著在這個以 " 去中心化 " 為口號的世界中的中心化交易所功能。

非 " 幣圈 " 人士很難想象其中的利潤空間。

手續費是交易平臺利潤的主要來源,大部分交易平臺手續費率為 0.1% 左右,遠高於券商在二級市場交易中的手續費率,所獲利潤更是讓人震驚。

據數字貨幣大數據平臺非小號數據,1 月 21 日,幣安成交金額全球排名第三,24 小時總成交額為 176.7 億元,按其公佈的 0.1% 的手續費計算,每日僅交易傭金即可收入 1760 萬元。如果保持這個水平,僅手續費年收入將超過 64 億元。當日排名第四的 OKEX 24 小時總成交額為 112.5 億元,火幣 pro 排名第六,成交額為 62.7 億元。

而實際情況是,這些平臺的盈利將遠超預期。以幣安為例,目前幣安的用戶已突破 600 萬,並仍在高速增長。用戶數激增甚至造成瞭網站運營壓力,1 月 5 日,幣安發公告暫停新用戶註冊,1 月 8 日不定時開啟限量註冊。據海外媒體報道,幣安每日新增用戶達 25 萬,Coinbase 每天有 10 萬用戶註冊,Kraken 每天有 5 萬名新用戶註冊。如果按照日新增用戶 5 萬來保守估計,交易所的月新用戶註冊量至少達 150 萬。

更令人難以想象和置信的是,如今交易量穩居全球前三,盈利如此豐厚的幣安,成立僅半年之久。

其次,項目要在平臺上線需要一定費用,這部分費用彈性空間較大。一位資深投資者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特別火爆的項目,各平臺會搶著上,基本不收費;一般性項目,收 100 萬 ~500 萬不等,或者代幣總量的 1%~5%;如果是自傢一個生態圈的就象征性收一些。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上幣費高的需要 100 個比特幣;記者在采訪某項目創始人時被告知,目前項目的代幣在某平臺上線要 1000 萬人民幣。而上述投資者認為,收 1000 萬的項目絕對要進行抵制。

項目代幣上線交易平臺,相當於新股公開發行。但由於目前的區塊鏈項目缺乏監管,上交易平臺與否的決定權完全由平臺掌握,而如果項目上線知名交易所,可獲得潛在背書,並提高成交量。其中的操作空間可想而知。

盡管各個平臺在公開聲明中均表示上線項目都經過瞭嚴格審核,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眾多口碑極差的項目如波場等也登陸瞭包括幣安、火幣在內的知名交易平臺,且交易平臺的上幣速度在大大加快。

除瞭交易手續費和代幣上線費的常規盈利方式," 平臺幣 " 這一新玩法也是當前的熱點,盡管平臺 " 創新 " 出種種名義,但無法擺脫 " 變相 ICO" 的質疑。

" 火幣全球通用積分 "(簡稱 HT)是火幣推出的基於區塊鏈發行和管理的積分系統,可在多場景下使用並流通,總量 5 億枚,承諾永不增發,隻送不賣,每季度火幣 Pro 將拿出 20% 的利潤用於回購。

火幣在官方公告和宣傳中均將 HT 定義為 " 不私募,不是 ICO,隻送不賣 " 的積分,但 " 隻送不賣 " 不是對用戶的無償贈送,而是要通過購買手續費預存點卡套餐獲贈。此外,平臺將開放 HT/USDT、HT/BTC 和 HT/ETH 的交易,這意味著,HT 與其他數字貨幣一樣,可以在交易平臺上交易和流通。

發行類似平臺幣的,火幣並不是第一傢。

去年 7 月 14 日,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幣安上線。上線前,幣安發佈瞭白皮書進行 ICO 募幣。據白皮書介紹,幣安平臺推行的代幣為 BNB,總量 2 億枚,通過 ICO 發行數量為 1 億枚,兌換規則為 1ETH 兌換 2700BNB,1BTC 兌換 20000BNB,7 月 15 日上線交易。

BNB 的 ICO 於 6 月 24 日啟動,按當時 ETH 和 BTC 的價格計算,目前,BNB 的價格已是 ICO 價格的 100 多倍。

也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平臺推出自己的代幣或積分,主要目的並非賺錢,而是吸引和留住用戶,構建平臺自己的社區和生態。

與監管打擦邊球

在區塊鏈 " 去中心化 " 的世界中,交易平臺卻扮演著一個 " 中心化 " 的角色,曾發生過的交易平臺被盜事件,不僅使用戶遭受嚴重損失,還會引發數字貨幣價格暴跌,此外,交易平臺因為業務極不透明,往往會參與內幕交易,聯合坐莊等操縱市場行為,其中的風險不容忽視。

1 月 28 日,日本數字貨幣交易平臺 Coincheck 上 5 億枚 NEM(價值約 5.33 億美元)遭黑客竊取,涉及用戶 26 萬人,是繼 2014 年 Mt.Gox 事件後,史上規模最大的虛擬貨幣被竊案之一,隨後 Coincheck 暫停平臺上除比特幣之外的加密貨幣取款,幣市普跌。

多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某知名交易平臺監守自盜眾所周知,一方面通過在二級市場操縱價格獲利,另一方面通過操縱杠桿交易獲利,該平臺可提供高達 10 倍的杠桿,而數字貨幣本身波動極大,20% 以上的漲跌幅很常見,在幣價波動時,該平臺振幅明顯大大高於其他平臺,如此一來,用戶極易爆倉,平臺則可在杠桿交易中獲得豐厚的回報。關於這一說法,記者在多方求證中均獲得肯定回復,且矛頭均指向同一傢交易平臺。

根據 2017 年 9 月的相關監管政策,國內的交易平臺被禁止提供法幣與數字貨幣的充提服務,數字貨幣交易遭遇短暫的蕭條期。為繼續相關業務,各平臺在海外佈局及規避監管方面做出瞭很多設計,一方面,通過場外交易、幣幣交易等更曲折和隱蔽的方式提供數字貨幣交易服務;另一方面,將註冊地移至海外,規避國內政策風險。

在解決法幣與各個數字貨幣的兌換交易方面,各個平臺通過 USDT 代幣連接場外交易和幣幣交易。即先通過場外交易將法幣兌換為 USDT,再通過 USDT 與各種數字貨幣兌換。

僅這一過程便隱藏著不少風險。首先,在場外交易中,交易雙方通常是通過支付寶、微信、銀行卡轉賬等方式直接進行資金往來,安全性無法保證。

其次,關於 USDT,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可能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引爆,會引發數字貨幣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USDT 由 Tether 公司發行,宣稱將嚴格遵守 1 ∶ 1 的美元準備金保證。同時,在公司明確的風險中包括,公司作為中心化的質押方存儲所有資產,可能破產或卷款落跑,公司開設賬戶的銀行可能破產或凍結資金,重新中心化的風險可能讓整個系統癱瘓。

此外,據證券時報記者瞭解,除上述公開風險外,USDT 的隱藏風險有以下方面。一是用戶沒有合法途徑查詢到 Tether 銀行賬戶的兌付金是否充足;二是 Tether 並未承諾保證兌付,在其免責條款中,也提到免除在任何條件下(包括公司倒閉清算時)兌付法幣的責任;三是 USDT 發行量的控制因素並未公開,其銷毀機制是否真正運行也無法查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