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多傢銀行紛紛啟動社區銀行戰略,社區銀行一度成為銀行業的熱門關鍵詞之一,被業界寄予厚望。誰也沒想到,四五年後的今天,社區銀行會落到批量關停的下場。
相關統計顯示,近四個月五大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含農合社)、外資行公告營業網點關停數量達 326 傢,其中,被關停的銀行社區支行和小微支行占比過半。
親歷
傢門口銀行變成瞭美容院
李女士在外地培訓四個月,昨天回傢時發現傢門口的一傢銀行竟變成瞭美容院。
四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傢銀行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在得知網銀、手機銀行甚至支付寶都能繳費後,她就再沒去過。現在這傢銀行沒有瞭,李女士也沒有覺得任何不便。畢竟,小區方圓 100 米內還有三傢銀行,再多走出 200 米,可選擇的銀行網點至少有八傢。" 更何況,大部分業務現在根本用不著跑去銀行網點,就算附近有這麼多銀行,我也有大半年沒進去過任何一傢。" 李女士說。
近一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像李女士一樣發現傢門口的銀行悄悄地關門瞭。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從銀監會官網檢索發現,去年 7 月 1 日以來,北京銀監局已經批復瞭九傢中資銀行 64 傢網點終止營業,其中 40 傢是開在小區周邊的社區支行,19 傢是某銀行的分理處,還有三傢是普通的銀行支行和兩傢小微支行。而放眼全國,銀行關閉營業網點的趨勢也跟北京差不多。據統計,去年廣東銀監局共批復瞭 21 傢社區支行和六傢小微支行終止營業的請示,這些支行大都分佈在廣東省的二、三線城市。上海銀監局共批復瞭 13 傢社區支行和八傢小微支行終止營業的請示。
追訪
去年 7 月北京 " 關店 " 社區銀行達 17 傢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去年 7 月 1 日以來,北京地區關門的 40 傢社區支行全部屬於七傢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中一傢總部在北京的股份行獨占 18 傢,兩傢總部在南方的股份行也分別關瞭 10 傢和六傢,其餘幾傢銀行每傢隻關閉瞭 1-2 傢社區支行。據統計,2017 年全年,監管部門批復同意瞭北京地區近 70 傢社區支行終止營業。其中,僅 6-7 月就有 25 傢社區銀行先後 " 關店 ",7 月份 " 關店 " 的社區銀行數量更是達到 17 傢。
所謂 " 社區支行 ",是銀行網點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設置在社區之內,一套兩居室的面積就可以容納,自助機具齊全,沒有普通銀行網點那種帶玻璃隔斷的櫃臺,卻樂於設置舒適的沙發休息區、圖書角、兒童活動區等,並配有常用藥箱、工具箱。社區銀行通常隻配備 2-3 名銀行員工,業務范圍主打自助開戶、自助存取款、理財銷售、個人貸款、便民繳費等個人業務,不能辦理櫃臺現金存取款等人工現金業務。很多社區支行還會定期開展商戶優惠特賣、金融知識講座、廣場舞比賽等活動,拉近與社區居民的感情。
北青報記者發現,這些被關閉的社區支行遍佈全北京,最北到瞭昌平,最南接近南六環,東西跨越東五環至西五環。所在社區也類型多樣,既有陽光上東、紅山世傢、橡樹灣這樣的高大上新小區,也有草橋、回龍觀等人流旺盛的傳統社區。
調查
客流冷清使部分社區支行提前 " 打烊 "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多傢仍在營業的社區銀行也是冷冷清清。即便有一兩個客戶,也大多是直奔自助機具,工作人員想多介紹幾句理財產品,客戶也沒太多興趣。
有社區支行的員工介紹,剛開業的時候,大爺大媽們覺得新鮮,來得較多。但他們也不想辦業務,就想參加活動領個紀念品,或者隻是來坐坐拉拉傢常。後來新鮮感消失,大爺大媽也來得少瞭。
客流冷清使一些原本營業時間延長至晚上 8 點的社區支行把關門時間提前至晚上 6 點,因為 " 下班後也不怎麼有人來 "。還有一位曾在某高檔社區支行工作的員工介紹,雖然這個社區聚集瞭大量富裕人群,但支行開立三年多的時間,也沒有招來一個存款超千萬的新客戶,發掘到的百萬存款的客戶也寥寥可數。
雖然獲客攬儲效果不佳,但社區銀行要持續開業,真金白銀的投入卻不能少。有統計顯示,一個標準型社區銀行的初期投入相比一個大中型支行,成本大概隻是後者的 1/10-1/8。據粗略測算,一個社區銀行從店面租金(平均 20 萬 -50 萬元)到人員配備(一般 2-4 人,每人年薪按 10 萬元計算),從店面裝修到設備置備(二者總計 50 萬元左右)等,一年成本至少要 100 萬元上下。有人按照目前的利差計算,要覆蓋 100 萬元的成本,需要拉到 2-3 億元存款才不賠本。對很多社區支行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向北青報記者表示,把不掙錢的社區支行關瞭也是好事。社區支行賺錢的確很困難,基本上是靠分行總行在養。未來應該還會有不少社區支行選擇關門止損。
關註
部分農商銀行大批關停分理處
除瞭社區支行,遍佈全國的農商行也是裁減銀行物理網點的主力。有統計顯示,過去近四個月,農村商業銀行關停網點數達到瞭 73 傢,雖然全國農商行有 1000 多傢,關停數量所占比例很小,但值得註意的是,部分農商行在大規模關停分理處。
2017 年 11 月,某直轄市農商行 18 傢分理處終止營業;2017 年 12 月,浙江一農村商業銀行關停 9 傢分支機構;2017 年 12 月 25 日,某一線大城市的農商行有 17 傢分理處終止營業。這些被關停的分理處主要位於郊區縣,位置和交通都較為偏僻。
該農商行有關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基於經營考慮,關停的網點人流太少瞭,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雖然分理處少瞭,該行仍會根據不同網點客戶群體特征及服務需求,因地制宜,有計劃、分層次完善網點功能。比如,為解決偏遠山區金融服務 " 最後一公裡 " 的問題,該行創新推廣鄉村便利店、鄉村自助店和助農取款服務點,讓低收入群體、殘疾人、老年人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 足不出村 " 就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
焦點
大型國有銀行也悄然瘦身減員
除瞭股份行和農商行,大型國有銀行對物理網點的瘦身也早已悄然開始。
去年安永發佈的《中國上市銀行 2016 年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顯示,工、農、中、建、交五傢大型商業銀行的網點總數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同時智能網點數量占比進一步提升;其網點總數從 2015 年的 70952 傢,降至 2016 年年底的 70783 傢,減少 169 傢。
除瞭裁撤網點,四大行還在縮減員工人數。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年末,工商銀行共減少櫃員 14090 人,農業銀行減少 10843 人,建設銀行驟減瞭 30007 人。
銀行之所以這麼有魄力地瘦身,主要得益於互聯網金融和智能金融的快速發展。很多常見業務現在都可以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辦理。通過網點的智能化改造,客戶也能通過自助設備辦理相關業務。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早在 2016 年,中國已經有 15 傢銀行的離櫃業務率超過瞭 90%。大部分客戶沒有必要來銀行辦業務,即使來瞭網點,也不必去人工櫃臺。
趨勢
手機 APP 是銀行渠道轉型主要方向
智能金融新形勢下,銀行不再需要那麼多面積大、員工多的傳統網點。以工行為例,該行在 2016 年年報中對網點的佈局作出明確安排,表示將控制物理網點總量,優化網點佈局,進一步提高網點運營效率和營銷服務能力。為此,工行提出要加大對網點智能化輕型化改造,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體系,以科技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服務能力。
埃森哲大中華區金融服務事業部董事總經理陳文輝告訴北青報記者,最近不少銀行內部人士都表示今後會加大對手機 APP 以及針對高端客戶的線下網點投入。這應該是銀行渠道轉型的新動向。
陳文輝認為,銀行調整網點佈局的著眼點就是投入產出效益,因此投入大產出小的社區支行等線下網點批量關停完全在意料之中。隨著客戶使用習慣和技術的發展,銀行 APP 成為很多客戶最常用的銀行渠道,線下網點的需求則顯著下降。隨著銀行加大投入,銀行 APP 功能也將更加完善。但是銀行也不可能完全放棄線下網點,隻會繼續優化。高端客戶對銀行貢獻大,加大對高端服務網點的投入,提升高端客戶的滿意度,會增強銀行對這些優質客戶的吸引力,提高他們的忠誠度。
文 / 本報記者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