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賣瘋瞭,日本公司也是大贏傢

02-05

挖掘技術哪傢強?再好的技術,沒有挖掘機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最近,賣挖掘機的公司都笑瞭。

據中國證券網,2 月 4 日,三一重工(600031,SH)對外發佈消息稱,2017 年,公司挖掘機銷量近 3 萬臺,國內市場份額達到瞭 20.9%,且超過 2011 年歷史頂峰銷量,已連續 7 年穩坐行業 " 頭把交椅 "。

另據鐵甲網此前報道,從今年 1 月 1 日起,日本小松對所銷售的全機型的挖掘機進行漲價。

挖掘機賣瘋瞭,代表著什麼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去年挖掘機銷量創歷史第三高點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註意到,在三一重工宣佈去年銷售 3 萬臺挖掘機前,公司還於 1 月 30 日發佈 2017 年業績預告,預計將實現歸母凈利潤 20.3 億元 ~21.1 億元,同比增長 898%~937%;預計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為 17.6 億元 ~18.6 億元。

除瞭三一重工,多傢挖掘機概念股上市公司也在近日發佈瞭業績預增公告:

柳工發佈業績預告稱比上年同期上升 519%~569%!

中聯重科的業績預告更是實現扭虧為盈!

去年挖掘機賣的有多火?平安證券發佈的研報顯示: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日前公佈的數據,2017 年納入該協會統計范圍的 25 傢主機制造企業,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 140303 臺,同比漲幅為 99.5%。2017 年也成為繼 2010 年、2011 年之後挖掘機銷售歷史上的第三高點。即便是在挖掘機銷售淡季的四季度也實現瞭超常發揮,月銷量紛紛破萬。

為什麼挖掘機賣的那麼火?天風證券發佈的研報顯示:

根據鐵甲網信息,2018 年 1 月 1 日之後小松將對所銷售的全機型進行漲價,原因是受國傢環保政策影響、勞動力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上升。預計漲價幅度為 5%~10%,在本輪挖掘機漲價前,2017 年 9 月主流國產裝載機廠傢已經單臺提價 1~2 萬元,主要原因是成本提高。

2017 年以來,基建投資數據保持高增長、全年維持在 15% 以上,由此帶來的開工需求旺盛,而疊加瞭設備更新周期逐漸到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水泥 / 有色材料等工礦的開采料大增,因此挖掘機銷售出現瞭全面井噴:1~11 月挖掘機銷量 126,297 臺,同比增長 107.4%,預計 2017 年全年行業需求超過 14 萬臺、2018 年需求有望超過 17 萬臺。

隨著環保政策執行力度越來越大、標準愈發嚴格,2018 年有望在主要城市基建項目中全面禁止 " 國一 / 國二 " 挖掘機和 " 國三 " 泵車施工,加速老舊設備退出市場、刺激新機需求。" 國一 / 國二 " 挖掘機和 " 國三 " 泵車即將全部退出市場,其進度取決於環保執法力度,傾向於分階段、分地區實現,京津冀地區將率先加快淘汰高排放設備,其他地區將跟進。

" 挖掘機指數 " 上升表明經濟景氣

去年," 挖掘機指數 " 就登上瞭總理經濟座談會並成為關註熱點。該指數用來反映基礎設施建設、采礦等領域的活力,進而評估某國某地區的宏觀經濟情況。

例如,日本小松會將所有機械信息進行整合,並在每年 10 月份發佈在自己的官網上。其去年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從 2016 年 10 月到 2017 年 9 月的一年中,除瞭當年 1 月和 2 月(中國春節期間),中國的工程機械平均使用時間都在 130 小時 / 臺以上,其中,4 月和 5 月的平均使用時間超過瞭 150 小時 / 臺。相比之下,日本工程機械平均使用時間為 55 小時 / 臺左右,歐洲為 80 小時 / 臺左右,北美為 70 小時 / 臺左右。從這組數據看,中國的建設活力最強。

▲ 2015 年 10 月~2016 年 9 月和 2016 年 10 月~2017 年 9 月工程機械平均使用時間(數據來源:小松株式會社)

去年 10 月 4 日,新華社也發佈瞭另一組 " 挖掘機指數 ",五年來,挖掘機的施工時間形成瞭一條明顯的 U 形曲線:

2014 年 6 月,大挖掘機的平均開工時間 76.03 小時,2015 年 6 月開工時間 72.9 小時,2016 年 6 月 88.7 小時,2017 年 6 月達到 113.35 小時,同比增長 28%。

這一數據是通過國內超過 20% 的挖掘機數據統計而來。從開工下降低迷,到觸底反彈,再到浴火重生的 " 一躍 "," 挖掘機指數 " 給出瞭一份五年來中國經濟的成績單。

去年 7 月,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傢賈康在一場座談會上著重提到瞭 " 挖掘機指數 "。

賈康曾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解釋說,基礎建設行業的活力在挖掘機指數上有非常鮮明的表現,該指數反映工程機械的訂單、交貨、入場、開工率等,指標上升表明經濟景氣回升。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經編輯 李凈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

中國證券網、鐵甲網、

券商研報、每經網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