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商業、信仰和公益,做成瞭一種三位一體、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成功之後,他卻轉身出傢瞭。
華商韜略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客服微信:hstlkf
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遲玉德
2016 年雙 11,阿裡為員工準備瞭一份特別的禮物——包含幾款補品的 " 能量加油包 ",希望員工能夠較為輕松地度過這戰鬥的一天。蜂蜜因具有快速恢復精力的功效而入選,入選的品牌叫 " 慈生堂 "。慈生堂並不是很出名,之所以被阿裡挑來給自己人吃,在於兩個字——放心。
當下,一個食品品牌能讓人放心是很不容易的。
過去十年,蘇丹紅、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鎘大米等食品安全危機一個接一個地爆發,人們對於國內食品品牌實在不敢放心。
發生於 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經過去九年,但國產奶粉賣得依然不好,國人仍喜歡到香港、澳洲和歐洲買奶粉,甚至導致這些地區一度出現 " 奶粉荒 ",中國食品安全的糟糕形象也由此廣而告之。
當年,除瞭三元這種 " 異類 ",國內乳品行業集體卷入三聚氰胺事件,一起賺昧良心的錢,如今看來,他們是在自己的葬禮上狂歡。
另一個 " 在自己的葬禮上狂歡 " 的是蜂蜜行業。
在我國,蜂蜜是一種有上千年歷史的傳統食品,人們相信喝蜂蜜水可以提神、美容、潤肺、改善睡眠等,蜂蜜還是一種烹飪作料,受到大廚們的喜愛。" 蜜 " 這個字更是成為表達甜美意象的詞匯,比如戀愛的感覺被稱為 " 甜蜜蜜 ",結婚後的第一個月被稱為 " 蜜月 "。
但這種美好在 2010 年畫上瞭句號。
當年 11 月,央視曝光一傢食品企業用爬滿蟲子的碎米制作果糖(一種糖漿),再把果糖加工成 " 蜂蜜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用糖漿加工的 " 蜂蜜 ",能在檢測指標上做得跟真的蜂蜜一模一樣,順利通過國傢檢測,因此被稱為 " 指標蜜 "。
被曝光的那傢企業一天銷售超過 200 噸指標蜜,銷往東三省、京津冀等地區,客戶則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各大超市。
指標蜜之所以大行其道,在於其利潤空間巨大。一噸蜂蜜的成本是 3 萬~4 萬元,一噸果糖則隻有 4000 元,相差近 10 倍!
指標蜜的大規模上市沖擊瞭真蜂蜜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造假之風因此大盛。
造假並非做指標蜜一種,用真蜂蜜也可以造假。
洋槐蜜是蜂蜜中的一等蜜,價格較高,油菜花蜜則很便宜,很多商傢便在洋槐蜜中摻入 60% 的油菜花蜜。
另一種造假手段是提早收割。
適宜人食用的蜂蜜需要在蜂巢中釀造 7~15 天,被稱為 " 成熟蜜 ",很多蜂農則為追求產量,1~2 天就收割。
這兩種手段讓商傢多賺瞭不少錢,但仍無法與做指標蜜的利潤相比。於是很多商傢又搞起瞭噱頭營銷,弄出一些消費者願意掏更多錢購買的新產品,比如金銀花蜜、玫瑰花蜜、桃花蜜,甚至雪蓮蜜。
但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這些新產品都是假的,金銀花產蜜極少,不可能量產,玫瑰和桃花則根本沒有蜜,至於雪蓮蜜,蜜蜂根本不會飛到那種天寒地凍的地方。
明目張膽的欺騙,帶來的是消費者對於國產蜂蜜的徹底不信任,一些消費者因此將目光轉向進口蜂蜜。
進口蜂蜜以貴而聞名,最高檔的進口蜂蜜 500 克售價高達 1700 元。消費者覺得這麼貴總該是真的瞭吧。
但數據顯示,某年產量隻有 1700 噸的頂級進口蜂蜜,全球銷量高達 1 萬噸,業內權威估計,80% 的產品並非 " 正貨 ",並且,高昂的價格恰恰刺激瞭造假。
這樣的大環境,一度讓蜂蜜的消費者和有良知的商傢感到絕望,但最近幾年,隨著一傢堅持 " 信因果不造假 " 的佛傢蜂蜜企業——慈生堂興盛起來,人們終於看到瞭做大中國真蜂蜜事業的希望。
2016 年天貓雙 11,慈生堂蜂蜜的銷量、訪客人數、加購人數及收藏人數,均位列國內同行第一。
更令慈生堂人驕傲的是,他們的蜂蜜還入選 2016 年 10 月阿裡推出的 " 滋補中國 " 品牌計劃,並成為阿裡人雙 11 的加班口糧。
給慈生堂投信任票的還有天安門國旗護衛隊,這支向中外遊客展示國傢形象的隊伍,從今年建軍節開始喝慈生堂蜂蜜。
贏得國人信任的同時,慈生堂還贏得瞭外國人的信任。
今年 4 月的中國蜂產品行業大會上,國際養蜂協會主席伊田安 · 佈魯諾品嘗慈生堂蜂蜜後眼前一亮,興奮地說 "I have never eaten such delicious honey!(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蜂蜜)",隨後迫不及待地買下四瓶,說要帶給歐洲的傢人品嘗。
那一刻,慈生堂為遭受信任危機的國內蜂蜜行業,帶來瞭尊嚴。
外國檢測機構對於慈生堂的蜂蜜也很服氣。
優恪(ÖKO-TEST)是德國兩大消費者測評機構之一,其檢測結果被德國中產階級奉為 " 消費聖經 "。為保障檢測結果客觀,優恪不接受企業送檢,檢測樣品都是從市場上隨機購買的,檢測過程則在德國完成。
優恪給慈生堂蜂蜜的評分是 A(優)。
慈生堂創立於 2003 年,做瞭 14 年蜂蜜,之所以能在一個假貨橫行的行業建立起誠信品牌,在於其創始人的與眾不同。
慈生堂的創始人是明月居士,本名張帆,2016 年在北京藥師寺出傢,法號慧慈,佛傢稱明月法師。
明月法師,出傢前的明月居士,與蜂蜜事業結緣,一開始就與佛傢有關。
生於 1968 年的明月居士大學畢業後一直做廣告生意,在業內小有名氣。從事廣告期間,他接觸瞭佛教,並開始在傢修行。佛傢把在傢修行的弟子稱為 " 居士 "。為提升修為,明月居士經常入山問道,2002 年的一天,論道禪師給瞭他一杯用珍藏蜂蜜調的山泉水,明月居士飲後心曠神怡,遂發願要 " 令此妙品入尋常百姓之傢 "。
2003 年,明月居士把廣告公司轉給他人,自己則創立慈生堂,專營上等蜂蜜。品牌名取自佛教《華嚴經》之 " 慈念眾生 " 一說。
入行之後,明月居士才發現蜂蜜行業正陷入造假的惡性循環,真蜂蜜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
此時,作為一個商人,明智的選擇是放棄,一個人不能和 " 行業大勢 " 對抗,更何況明月居士當時還是一個新人。但是作為一個佛教徒,他不能一走瞭之,一則發願在佛教中具有重大意義,二則當一個行業集體走向善的反面,一個佛教弟子更應該挺身而出,否則何談 " 慈念眾生 "。
要讓人們不造假,首先要讓做真蜂蜜的人能夠賺到錢。
蜂農是蜂蜜的供給者,2000 年以前,蜂農的收入不錯,假貨的橫行則斷瞭他們的財路,再加上彼時出現瞭大量更賺錢的工作機會,一批蜂農離開瞭養蜂行業。
蜂農的銳減使得真蜂蜜的供給更少,價格更高,也就更無力與人造蜂蜜競爭。
明月居士覺得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改善蜂農的收入。因此,他在采購時會給蜂農留足利潤,如果蜂農報價過低,他會主動提高收購價。
彼時,明月居士在全國各地接觸瞭大量蜂農,發現這些人更像是匠人,而不是商人,他們把蜜蜂當成自己的孩子,把蜂蜜當成自己的招牌,如果不是被逼得沒有錢賺,不願意參與造假。
但明月居士采購蜂蜜也不是隻靠蜂農的自律,還靠一套超高的檢測標準。
國內蜂蜜的檢測標準有 30 多項,歐盟的標準則有 50 多項,而慈生堂的檢測標準高達 92 項,尤其加強瞭對於農藥殘留和抗生素的檢測。
提出新標準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有著現實的需要。
有的蜂蜜雖然是真的,但卻產自農藥濫用地區,或者產自一些生病的蜜蜂,一些蜂農為瞭讓病蜂繼續工作使用違禁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對人體的危害極大。
92 項檢測讓慈生堂從市場上挑出瞭最安全的蜂蜜。這些蜂蜜不僅安全,而且原蜜酶活性值高於歐盟執行標準 2 倍、高於中國標準 3 倍,而原蜜酶是蜂蜜中有益於健康的關鍵物質。
掌握上等蜜源後,明月居士在秦皇島建立生產基地,做蜂蜜的收購、過濾和灌裝,並在全國組建銷售渠道,包括經銷商渠道和大賣場渠道。
明月居士從 90 年代初開始經商,又懂營銷,因此各項工作展開得比較順利。
然而,做真蜂蜜的難度還是超過瞭他的想象,上等好蜜因為成本高,售價降不下來,這就限制瞭消費群體,從而給營收帶來壓力,慈生堂有好幾次走到生死邊緣,甚至在創業之初,有業內人士預言:這傢企業活不瞭多久。
創業頭十年,明月居士依靠自己的信仰一步步挺過難關,粉碎瞭同行的預言。
2013 年,慈生堂創立十周年之際,明月居士結識國際公益明星姚明,姚明被明月居士 " 為消費者做上等好蜜,讓蜂農獲得合理收入,引領行業重返正道 " 的可貴精神感動,欣然出任慈生堂蜂蜜品牌代言人,明月居士也希望藉此大幹一場。
做大慈生堂的想法,源於當時市場的重大變化。
2013 年 10 月,微信用戶突破 6 億,次年 3 月,微信支付上線,這之後,電子支付技術快速普及,領先全球。
支付方式的劇變刺激瞭電商的高速發展,使得阿裡、京東朝著零售巨無霸的方向高歌猛進。
與此同時,消費升級成為大趨勢,以往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開始對品質敏感,人們願意為高品質的產品付更多的錢。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天貓和京東取代淘寶成為主流電商平臺。
這些變化讓明月居士感到欣喜,2014 年初,他開始大力發展已經上線四年的慈生堂天貓旗艦店,並組建瞭一支明星團隊,高管均來自著名電商企業。
然而,明星團隊的加盟並沒有把慈生堂做好,反而帶來瞭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是四個字:急功近利。
比如,刷單(數據造假)是電商行業再平常不過的促銷手段,明星團隊也建議刷單,但這種做法違背佛教信仰,因而遭到明月居士堅決反對。
深入合作後,明月居士發現明星團隊和自己是兩種人,雙方的價值觀存在根本分歧,按照明星團隊的做法,慈生堂也許可以做大,但這樣的成功明月居士不要。
明月居士做大慈生堂是為瞭弘揚佛教文化,讓企業 " 以佛為師 ",做 " 持戒真品 ",成為受人尊敬的民族品牌,而不是賺一筆快錢。
於是,在付出高昂代價後,明月居士解散瞭那支因 " 利益 " 聚集起來的團隊,轉而打造一支因 " 信仰 " 凝聚起來的團隊。
起初,明月居士對於將團隊佛教化的想法並不是很確信,便去請教一些著名信佛的企業傢,比如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但這些企業傢給出的答案都是 " 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 ——信仰和商業是兩回事。
這些反饋讓明月居士很受打擊,但一番思索後他更堅定瞭自己的想法,他覺得蜂蜜行業有所不同。
蜂蜜的原料來自小而散的蜂農,不同於汽車玻璃等行業可以集中從大企業采購。2014 年以前,明月居士一個人抓采購,但隨著網店銷量的快速上漲,他必須建立一支采購團隊,如果內心沒有信仰,采購人員很難不貪腐。
此外,汽車玻璃等行業是好產品有好銷量,而蜂蜜行業是假貨比真貨更暢銷。因此,賣真蜂蜜的人也需要信仰。
2015 年初,這些想法逐漸清晰,明月居士於是啟動瞭團隊佛教化嘗試。
嘗試過程中,他找到一位得力助手——張銀明。
張銀明比明月居士小 20 歲,也是佛教徒,二人在一次公益活動上相識,由於願望一致,結成忘年之交。
張銀明對於佛教有著虔誠的信仰,從 2011 年開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熱情始終不減。明月居士就看上瞭張銀明身上的這股勁頭兒,於 2015 年將其攬入門下。
如何讓一個世俗團隊信仰佛教,張銀明一開始也摸不著頭腦,隻是憑著直覺去做。
作為一名新員工,他先通過請客、送小禮物拉近與團隊其他成員的關系,還帶領團隊去一些寺院旅遊。關系熟絡之後,他開始帶領團隊參加公益活動,他覺得一個做公益的人有善緣,具備成為佛教徒的潛質。
公益活動是從奉粥開始的。
奉粥是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組織的公益活動,志願者們清晨向陌生人奉獻一碗愛心粥,帶給他人一份溫暖。參與奉粥需要早起,利用上班前的時間做,這是對一個人公益心的考驗。
奉粥後,張銀明會組織團隊進行分享,讓參與者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這些感受一般非常美好,從而激發瞭那些未參與者的好奇心,後者也找機會參與。
多年的公益經歷告訴張銀明,做公益能讓人迅速找到存在感、價值感和歸屬感,而這些感覺是當今社會難以提供的。
奉粥之外,張銀明還帶領團隊參與助學、敬老、救災等活動,其中助學活動尤其值得一提。
他們助學的對象是一些孤兒,許多孩子的成績並不好,性格又孤僻,不是一般人覺得 " 值得幫助的孩子 ",但慈生堂人認為這些孩子最需要幫助。他們給孩子們帶去的不隻是米面糧油和助學款,還有一段溫暖的時光以及再回來的承諾,他們希望這些孩子能感受到外界的關愛。
這些公益活動幫助張銀明成功地將團隊導向佛教信仰,團隊成員陸續皈依佛教,此外,外面的志願者和佛教徒也被吸引進團隊,現任總裁孫本昇就是在地震救災過程中加入的。
如今,慈生堂員工 100% 參加公益活動,90% 信仰佛教,公司年會都在寺廟舉辦。
團隊的佛教化讓明月居士的構想得以實現,采購、生產、營銷步入正軌,再加上電商渠道的發力,慈生堂進入大發展時期。有錢之後,慈生堂拿出更多的錢做公益,比如每銷售一盒蜂蜜,向孤兒捐助 0.5~1 元。
普通公益之外,慈生堂還特別註重供僧,也就是向寺廟的僧人免費提供產品。佛、法、僧是佛教的 " 三寶 ",供僧是護持佛法的重要方式,到 2016 年底,慈生堂累計供僧 10.9 萬名。
外界發現,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慈生堂不到兩年就實現瞭商業、信仰和公益的良性循環,發展出一種三位一體的新商業模式。
這種新商業模式讓慈生堂成為天貓雙 11 的大贏傢,極大地振奮業內那些有良知的從業者,讓人們看到做真蜂蜜也能成功。
令同行沒有想到的是,明月居士在慈生堂成功後轉身出傢,成瞭明月法師。
不過,明月法師出傢後沒有像人們想象的 " 遁入深山 ",而是在閉關念佛和學戒之餘,邀請十幾位著名大德法師創辦瞭直播平臺 " 凈土大講壇 ",展開瞭大刀闊斧的全球化網絡弘法,同時繼續給慈生堂團隊提供信仰指引,引導這傢佛化企業健康發展。
明月法師的佛教同門也將慈生堂視為佛教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成功典范,希望慈生堂能夠做大做強,成為佛化企業的樣板。
有分析人士認為,慈生堂具備做大做強的基礎,這傢企業因信仰凝聚起來並做成行業標桿,它的根紮得很深,像樹而不像草,假以時日,必長成參天大樹。
" 令此妙品入尋常百姓之傢 " 是明月法師創立慈生堂的初衷,做大慈生堂就要把真蜂蜜事業向縱深推進,扭轉行業假貨橫行的現狀,但也不局限於此。
慈生堂創立時,我國食品安全惡化的趨勢已經明顯,明月法師當時發願要在該領域有大作為,蜂蜜則是他建立品牌的突破口。
慈生堂管理層也認同明月法師的發願,總裁孫本昇說,蜂蜜畢竟是一種小眾食品,很多人並不喝蜂蜜,而米面糧油則是每個人都要吃的,而且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慈生堂要進入這些 " 剛性食品 " 領域,讓更多人吃得放心。
眾多產品之中,他們選擇瞭花生油,產品於今年 618 上市。
與做蜂蜜一樣,他們做花生油時也嚴把原料采購關。
全國最好的花生產自山東萊西,出口花生中的 1/4 來自該地區。但即便是萊西產花生,也不是 100% 安全,也有一些產品重金屬和黃曲黴素超標,黃曲黴素是一種劇毒致癌物質,因此嚴格檢測黃曲黴素成為生產安全花生油的關鍵。
慈生堂采用高於國標 80 倍的標準檢測黃曲黴素,此外執行 196 項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檢測,使得原料 100% 符合歐盟標準。
但這麼做會使達標的花生量很少,一畝地隻能挑出 90 斤花生。
生產環節,慈生堂也追求極致,采用古法熟榨,進行 48 小時冷凝留香,72 小時靜置降脂,56 層宣紙滴濾,12 天才能完成一個周期。
這種追求極致的做法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漲,給銷售帶來巨大壓力,營銷人員盡管有信仰,但有時還是想不通:有必要這麼為難自己嗎?
這時候,副董事長張銀明便對大傢說,慈生堂能有今天,靠的就是 14 年如一日地為難自己,用明月法師的話講就是," 隻有追求極致地利他發心、極致的產品、極致的服務、極致的體驗,你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是一種匠人式的商業策略,也是做安全食品的內在要求。
好產品自己會說話。慈生堂花生油上市後受到消費者好評,天貓的一些消費者評價," 感覺不錯,清澈且味道好!"" 想起小時候吃的剛炒熟的花生,滿口生香 "。
消費者感受到的是香,背後比香更重要的則是安全。國內食用油企業可不是都像慈生堂這麼重視食品安全,德國優恪最近對國內主流食用油進行瞭一次非公開檢測,檢測結果令人憂慮。
這種狀況應當改變,也必須改變。
國傢向來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早在 2014 年初就強調,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
確保食品安全需要食品企業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慈生堂過去 14 年的嘗試則為外界提供瞭一個重要案例:他們抓食品安全先從正人心開始,相信 " 一切唯心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