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新時代的發展機遇(每月經濟觀察)
陸婭楠
《 人民日報 》( 2017 年 10 月 30 日 17 版)
■隻有將眼光從 " 數量 " 投到 " 質量 ",從 " 速度 " 轉向 " 效率 ",才可能適應新需求、化解新矛盾、實現新發展
10 月的經濟有些 " 出乎意料 "。
先是熱點突然降溫瞭。在全國遊客接待量超 7 億人次的國慶假期裡,杭州西湖遊客量下降 18.6%,一些小店甚至出現瞭庫存積壓,反倒是同城的運河景區遊客量大漲 41.5%,手工藝活態館裡,遊客參與自制的油紙傘 90 元一把,成瞭搶手貨。瞧瞧這冷熱對比,難道是大眾消費口味變刁鉆瞭?
再是漲價沒人抗議瞭。10 月上旬,中通、韻達相繼宣佈將上調快遞價格。盡管媒體報道鋪天蓋地,但市場反應波瀾不驚,身邊甚至有人反問:" 如果服務更好,時限更有保證,漲價有何不可?" 還記得幾年前,各種價格聽證會遭遇 " 逢漲必罵 ",難道消費者如今更寬容瞭?
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恐怕是一些業界神話的破滅。10 月 8 日,日本鋼鐵業頂梁柱神戶制鋼對外承認長期數據造假,以次充好的產品波及包括美國波音在內的全球約 500 傢公司,引發輿論嘩然。8 天後,從英國佈裡斯托爾開往倫敦的日本造高鐵列車,因空調嚴重漏水,車廂裡成瞭 " 水簾洞 "。看著微信朋友圈裡," 中國制造 " 與 " 日本制造 " 的今昔對比分析持續刷屏,還真有一種 " 吾傢有女初長成 " 的自豪感。
這些 " 出乎意料 ",又在 " 情理之中 ",看似不相幹,卻隱隱有條紅線貫穿:中國人的荷包鼓瞭,供給足瞭,眼界寬瞭,消費心態也隨之變化。" 廉價 "" 洋貨 " 這些曾經刺激購買意願的重要因素,逐漸成瞭退居二線的參考條件,而高品質、體驗好、個性化、參與感、文化味這些新需求,開始引爆消費、引領增長。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擁抱新時代,需要新眼界。經過近 40 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人均 GDP 超過 8000 美元,已屬於標準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傢,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已得到滿足。可總量的問題解決瞭,品質的缺憾、品種的缺失、品位的缺乏依然存在。一邊是人們抱怨 " 鋼鐵跌成白菜價 ",一邊是國人海外 " 搶馬桶蓋 "" 囤洋奶粉 ",這種強烈對比倒逼我們反思:中國經濟並非潛力不足,並非發展喪失瞭空間,而是資源錯配,投資放錯瞭口袋。隻有將眼光從 " 數量 " 投到 " 質量 ",從 " 速度 " 轉向 " 效率 ",才可能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
化解新矛盾,需要新手段。如今,中國一年的經濟增量已相當於土耳其的經濟總量,幾乎全世界人口的 " 吃穿用行 " 都離不開 " 中國制造 "。可是,制造能力足夠瞭,制造水平和效率仍有待提高。我們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等產量居全球第一,但制造這些新產品的生產線、核心部件等還在依賴進口;我們能造火箭、產高鐵,可細小的牙針卻過不瞭質量關……彌補制造 " 短板 ",靠加大投資、擴大生產、增大供給的舊模式是行不通的。唯有依靠創新引領,弘揚工匠精神,在突破產品的關鍵性技術與工藝上多下功夫,在提高生產的精益性與穩定性上動真格,才能實現新階段的新發展。
踏上新征程,需要新作為。中國經濟正處在轉方式、優結構、強動力的攻關期,闖關奪隘仍依賴於改革。實行產權有效激勵的顧慮還有待消除,阻隔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還有待破除,妨礙競爭公平有序的籬笆還有待拆除……這些 " 絆腳石 " 的存在,壓抑著新供給的培育和壯大,意味著改革任重道遠。
新時代充滿新機遇。仔細回味生活中的一個個 " 出乎意料 ",或許就會尋找到孕育新動能的蛛絲馬跡,在經濟領域開辟一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瞭解 7 × 24 小時全球財經資訊,點擊下載新浪財經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