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千萬成歷史,但挖礦、搬磚……比特幣產業鏈還在發燒

02-05

自從步入 2 月,從事比特幣 " 搬磚 "(比特幣交易所間的套利)工作的林曉(化名)感覺度日如年。

經歷瞭美國、韓國、中國、日本等主要國傢監管部門對數字貨幣一連串的密集打壓,數字貨幣投資者們正倉皇出逃。

2018 年開年以來,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遭遇斷崖式下跌,在過去兩周的時間內,比特幣價格下跌瞭 30%。距離去年 12 月的 2 萬美元高點,已下跌逾 50%。截至北京時間 4 日 23 時,Bitfinex 報 8640 美元(約合 5.44 萬元人民幣)。

林曉在一年前通過一個電臺節目瞭解瞭比特幣,很快他就發現,比特幣交易所有很多,而且不少都存在價格差異。如果在某個交易所便宜買入比特幣,再在其他交易所高價賣出,輕松就能賺取差價套利——這種賺錢方法在行內俗稱 " 搬磚 "。由於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和差異非常大,林曉和他的小夥伴們很快就累積瞭一大筆財富。

但是,2017 年 9 月開始,隨著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人民幣交易被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叫停,林曉的日子變得不太好過。很快,林曉就決定到中國香港開設銀行賬戶。

" 一口氣開瞭 4 至 5 個銀行賬戶,方便比特幣交易。" 林曉對第一財經說,他的 " 搬磚 " 生涯得以繼續。

香港不少貨幣兌換點接受比特幣交易。(圖片來源:網絡)

盡管香港特區政府並未明令禁止炒賣虛擬貨幣,但比特幣價格這兩個月的大跌令持幣觀望的林曉損失慘重。無奈之下,他想到香港瞭解 " 挖礦 " 生活," 聽說之前很賺錢 "。

" 挖礦 " 成本高不賺錢

身在香港的王華(化名)就曾是一名有些資歷的 " 礦工 "。

約兩年前,他與朋友一起合夥買入瞭幾十臺 " 挖礦機 ",正式開啟瞭 " 挖礦 " 生活。王華稱,簡單點說," 挖礦 " 就是當交易出現時,網絡上正在執行這個運算程序的電腦,就會紛紛開始進行運算,最先算出結果的電腦,會主動在網絡上廣播自己已經計算完成,結果經過驗證無誤後,就可以獲得新的虛擬幣和交易費作為獎勵。" 礦工 " 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虛擬幣和交易費。

王華告訴第一財經,在 " 挖礦 " 第一年間,手中持有的虛擬幣市值就翻瞭很多倍。王華透露,大部分的 " 礦工 " 都不會大量拋售手中的虛擬幣,因此也隻能以市值衡量財富瞭," 但感覺自己年收入至少 8 位數 "。王華說。

八位數,也就是上千萬。

王華趕上瞭好時候。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 礦工 " 大軍," 挖礦 " 的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

另一名 " 礦工 " 李奇(化名)入行有些遲瞭,他在半年前才開始 " 挖礦 " 生涯。李奇告訴第一財經,香港的 " 礦機 " 價格現在水漲船高,比如比特幣礦機 S9,成本從半年前的 25000 港元(約合 2 萬元人民幣)升至現在的 33000 港元(約合 2.66 萬元人民幣),漲幅已經達到瞭 32%;而電費和網費等維護費用每月需要 1000 港元以上,基本上一臺 " 礦機 " 一年的開銷至少要 4 萬多港元。

由於 " 挖礦 " 很大程度依賴幾率,所以大部分的 " 礦工 " 都會加入 " 礦池 "(mining pool),以提高挖到虛擬幣的幾率;同時,加入礦池也需要向 " 池主 " 繳納相應的管理費,這也是推高 " 挖礦 " 成本的原因之一。

另一推高 " 礦機 " 成本的,是顯卡供不應求。遊戲媒體 Polygon 報告稱,英偉達(Nvidia)某些型號的 GeForce GTX 1070 顯卡價格本應在 380 美元左右,但是由於庫存短缺,現售價已經超過 700 美元,漲幅超過 80%。

比特幣資訊新聞平臺 Bitcoin.hk 的聯合創辦人胡竣揚對第一財經稱,顯卡價格從原來的 1700 港元漲到瞭 4200 港元,而且還在長期缺貨狀態,目前如果要買顯卡,已經訂不到第一季度的大廠貨源,隻能訂第二季度的貨源,還需要透過各種關系才能訂到。

" 現在所有的‘礦工’都缺顯卡。" 胡竣揚說。

顯卡即財富。現在等著要的人太多,等大廠發貨要到二季度瞭。(圖片來源:Bitcoin.hk 官網)

在成本不斷上升的過程中," 礦工 " 們隻能另辟蹊徑,很多 " 礦工 " 索性開 " 挖礦 " 公司,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胡竣揚表示," 挖礦 " 公司可以有很多種商業模式,可以幫投資者托管 " 礦機 ",收取托管費,管理費的提成基本可以達到雙位數。但隨著香港本地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 " 挖礦 " 公司已經把 " 礦場 " 搬到東南亞,以節約電力成本。

事實上,截至 2018 年 1 月 13 日,已經有 1680 萬枚比特幣被開采。根據中本聰設置的比特幣原算法,比特幣總量大約為 2100 萬枚,照此計算,比特幣總供應量已經用掉瞭 80%,也就是說,目前隻剩下 20%、合計 420 萬枚的比特幣可供開采。

因此,雖然遭遇全球監管的重壓以及大機構的不看好,在這個剩餘數量有限的前提下,依然有人正在為這待采的 420 萬枚比特幣開足馬力。

交易平臺 Coinhills 數據顯示,過去 24 小時,全球數字貨幣交易量總計為 184.9 萬枚比特幣,約合 168.5 億美元。

由於交易量的大幅增加,目前比特幣轉賬(即交易)的 " 礦工費 " 已上漲至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枚比特幣。

比特幣前景堪憂?

而號稱 " 可能是最聰明的挖礦公司 " 的 Coulla,則主要出售自己的運算能力。比如,他們在一份合約中承諾,給客戶以每秒 150Mh 的速度 " 挖礦 ",每天把挖到的虛擬幣以報告形式發給客戶看,讓很多投資者可以不需要自己買入 " 礦機 ",就直接享受 " 挖礦 " 的過程。不過,Coulla 市場營銷官吳紫威告訴第一財經," 挖礦 " 真的不賺錢,尤其是他們成立時間並不長,他們真正看好的領域是 ICO(首次代幣發行)。

與 IPO(首次公開募股)類似,ICO 是用區塊鏈把使用權和加密貨幣合二為一,來為開發、維護、交換相關產品或服務的項目進行融資的方式。如果挖礦公司有優秀的技術團隊,那麼可以參與 ICO。成功融資後,可以賺取不菲的服務費。

值得註意的是,ICO 在中國大陸早已被監管部門叫停。

第一財經在與多傢 " 挖礦 " 公司交流後發現,比特幣已經不再是它們首要想挖的 " 礦 "。很多公司都開始轉戰其他虛擬貨幣,比如以太幣(Ethereum)、瑞波幣(Ripple ) 等。

李奇盡管入行晚瞭,但是他主要挖的是以太幣,所以受影響也不太大。就在比特幣大升之時,以太幣的市值也水漲船高,李奇稱當時以太幣的價格大升,自己都 " 看傻瞭眼 "。

吳紫威向第一財經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說,他並不太看好比特幣的前景。例如,比特幣的交易時間太長,最快需要 10 分鐘,有時甚至需要 2 個小時以上。

實際上,早在 5 年前,香港就有人開始涉足虛擬貨幣市場,很多資深炒傢都是從比特幣開始,而且以前是沒有交易平臺的,隻有場外交易。

胡竣揚告訴第一財經,他在 2010 年就開始留意比特幣的價格走勢,他發現比特幣每年都會大跌一次,但是當時很多投資者都沒有經驗,甚至有投資者在暴跌的時候,選擇一次性把手中的比特幣全部拋售。但到現在,隨著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市場也穩定下來,盡管最近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但在胡竣揚看來,現在的波幅遠遠小過以前。

胡竣揚認為,比特幣短期處在一個調整階段,支持點在 7582 美元左右,如果跌穿,比特幣的價格可能會跌至 3900 美元。從中期來看,比特幣在 4 月份可能會回至 15000 美元至 17000 美元左右,今年晚些時候甚至可能回到 24000 美元的水平。

交易所成熱土

除瞭挖礦者在全力奮戰,虛擬貨幣交易所一直也被視為幣圈中重要的產業之一,因此雖然全球監管正在對虛擬貨幣交易做出嚴格管控,但依然有很多機構向這一市場奔湧。

日本聊天軟件公司 Line 近日宣佈計劃推出虛擬貨幣交易所。Line 上周三在一份聲明中稱,日本金融監管當局正在審查公司提交的營運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申請。

記者也從業內人士處獲悉,此前國內兩大虛擬貨幣交易所,火幣網和 OKCoin 也將在今年第一季度進軍日韓,搶占虛擬貨幣交易市場。

火幣網此前已宣佈,將與日本 SBI(思佰益)集團成立兩傢交易所:SBI Virtual Currency 和 Huobi Japan,共同開拓亞洲與全球數字資產市場。新交易所將於 2018 年年初上線,提供幣幣交易、日元交易。此外,據火幣內部人士透露,目前正在計劃設立舊金山辦事處。

OKCoin 則自去年 10 月關閉其在中國的業務後,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拿到瞭世界多國數字資產交易的牌照,並上線 OKEx 平臺正式進軍海外市場。

OKEx 的最新動態是將於下月起在韓國推出數字貨幣交易所。目前,OKCoin 已經建立瞭 OKCoin Korea 網站,正式開始接受數字貨幣預購,該交易所計劃提供 60 多種數字貨幣兌換韓元的服務。

不過,日韓交易所市場近日也是雜音不斷,虛擬貨幣交易所的風險急劇上升。例如就在 1 月 26 日,日本發生 " 史上最大數字貨幣盜竊案 ",日本第二大數字貨幣交易所 Coincheck 被黑客盜取價值近 5 億美元的新經幣(NEM),消息引發市場巨震。

韓國於 1 月 30 日起已在國內開始實施虛擬貨幣交易實名制,但韓國監管依然還是對境內交易所進行瞭嚴格整頓。例如,韓國 Bithumb 交易所官網顯示,由於違反韓國相關法律,交易所收到瞭韓國通信委員會下發的更正命令。

被監管機構盯上的虛擬貨幣

然而,隨著比特幣價格的大幅下跌,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自 2 月起不再允許客戶使用信用卡交易任何虛擬貨幣,對資金的湧入加以限制。上述銀行均表示,主要原因是擔心那些使用信用卡購買數字貨幣客戶的信用風險。

而美國銀行此舉還有另外一個意圖,即為瞭遵守反洗錢相關法規,防止一些非法分子盜竊客戶信用卡,然後直接購買數字貨幣。

此外,芝商所(CME)近日也明確瞭不再繼續推出數字資產衍生品。芝商所 CEO 表示,眼下並沒有推出比特幣之外的其他加密貨幣衍生品。

近日,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香港證監會附屬機構投資者教育中心,聯合展開瞭關於 ICO(首次代幣發行)及加密貨幣的公眾教育活動,幫助公眾正確和更全面地瞭解參與 ICO 及加密貨幣買賣的潛在風險。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對第一財經稱,媒體對於 ICO 以及加密貨幣的報道,主要圍繞價格暴漲暴跌,反而令投資者對加密貨幣的興趣增加,但實際上,很多投資者未必清楚加密貨幣的本質以及背後的潛在風險。

香港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稱,盡管 ICO 的形式與 IPO 類似,但是目前並沒有受到監管,參與 ICO 的初創企業沒有盈利、收入及營業記錄,而且 ICO 並沒有資產作為支持,很難進行估值。另一方面,ICO 會附有一本白皮書,裡面闡述該項目的概念、技術、前景等,但這些白皮書通常涉及很多專業術語,讓普通投資者很難看懂,也沒有獨立第三方客觀審核這類白皮書的真實性,這對投資者將會造成很大的混淆。

早在 2017 年 9 月,香港證監會曾發出通函,稱如果 ICO 所涉及的數碼代幣符合 " 證券 " 的定義,就該類數碼代幣提供交易服務或提供意見,或者管理或推廣投資數碼代幣的基金,都可能構成 " 受規管活動 "。從事 "" 受規管活動 " 的人士或機構,不論是否處於香港,隻要其業務活動是以香港公眾為對象,便須獲香港證監會發牌或向證監會註冊。

不止是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對於 ICO 都在去年開始收緊瞭監管的籬笆:加拿大證券管理局(CSA)在去年 8 月發佈瞭關於 ICO 代幣發行的通知,ICO 需要參照加拿大證券法規監管加密貨幣發行;去年 7 月,美國證監會則聲明,ICO 代幣可能會被視為證券,需要符合相關規定,並提醒投資者謹慎投資,而日本在去年 3 月,要求從事虛擬貨幣買賣和虛擬貨幣間交換業務的公司需登記申請並提供有關信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